對話北大考古系新生鐘芳蓉:選擇專業(yè)只用了幾分鐘 但我會堅持很久
9月1日,,北京大學本科新生即將到校報到。來自湖南省耒陽市余慶街道同仁村的鐘芳蓉即將在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開始她的大學生活,。
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對于鐘芳蓉來說,異常熱鬧,。自7月末湖南省高考成績發(fā)布,,圍繞鐘芳蓉“676分的高分”、“湖南省高考文科第四名”,、“留守女孩報考北大考古系”引發(fā)的巨大關注和討論一直沒有間斷,。而鐘芳蓉本人,鮮少在媒體露面,。這個暑假,,對于她的家庭意味著什么?過去這些年,,她的家庭經(jīng)歷了什么,?本周,《面對面》記者來到湖南耒陽,見到了鐘芳蓉和她的父母,。
要午睡不急于查分 “要出來的總會出來的”
8月27日,,《面對面》記者在正源學校見證了鐘芳蓉收到北大錄取通知書的全過程,學弟學妹為鐘芳蓉鼓掌叫好,,而她本人卻異常平靜,。這種平靜并不陌生,早在一個月多前,,7 月 23 日湖南高考成績發(fā)布,,大家都在爭相查分時,鐘芳蓉就表現(xiàn)出了她的平靜,。
記者:說要查分的時候你不查分,,你說我還想午睡,?
鐘芳蓉:嗯,。
記者:真的,為什么這么不關心分數(shù),?
鐘芳蓉:不急,。
記者:為什么不急?
鐘芳蓉:要出來總會出來的,。
記者:你有把握考高分嗎,?
鐘芳蓉:沒把握。
記者:那你還不急,?
鐘芳蓉:不急,,我想再差一本應該會有吧。
記者:當時考完了以后,,你覺得自己最差怎么樣,?
鐘芳蓉:我沒對答案,感覺臨場發(fā)揮有點糟,。語文當時考得挺慌的,,作文有很多涂改,有的段落都寫錯了,,直覺大概會600分以上,。
母親:女兒終于出息了 她的孩子以后不會成為留守兒童
高考時,鐘芳蓉的父母在外地打工,。最早知道鐘芳蓉成績,,并確定676分是湖南省文科第四名的人,是她的校長和老師,。隨后,,母親劉小義通過家長群知道了這個消息。
與鐘芳蓉的平靜不同,父母在得知她的高考分數(shù)后,,馬上跟老板請假趕回老家,。
記者:知道女兒考得這么好的時候,你心里當時什么狀態(tài),?
鐘芳蓉母親劉小義:我感覺好像在做夢,,很開心。當時我和同事在一起,,我就跟她分享了,,高興地跳起來了。
記者:當時你馬上聯(lián)想到的是什么,?
鐘芳蓉母親劉小義:我女兒終于有出息了,,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了。
記者:什么叫改變自己的命運,?
鐘芳蓉母親劉小義:過上好的生活,,比我們的生活好。
記者:你理解的好生活是什么,?
鐘芳蓉母親劉小義:我理解的好生活就是衣食無憂,,以后她不用像我一樣。網(wǎng)上說她是留守兒童,,她的孩子以后不會成為留守兒童,,他們可以一家人開開心心地在一起。
在對父母的盼望中長大 “他們真回來了,,我卻不好意思叫他們”
“留守”,,是鐘芳蓉無法回避的話題。她的家鄉(xiāng)湖南省耒陽市余慶街道同仁村,,地處湖南省南部山區(qū),,因為土地資源緊缺,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外出打工成了村里人發(fā)家致富的唯一出路,。
鐘芳蓉的父親鐘元位在13歲,剛讀到小學六年級時就輟學回家了,,他先是干了兩年農(nóng)活,,后到廣東打工。在廣東,,鐘元位與在中山市一家制衣廠打工的劉小義相識并結了婚,。2002年3月,鐘芳蓉出生了,。幾個月后,,為了生計,,鐘芳蓉的父母又相繼踏上了外出務工的道路。
和其他到外地打工的父母一樣,,他們每年春節(jié)回老家一次,,短暫地停留之后,再返回外地繼續(xù)打工,,周而復始,,鐘芳蓉就跟著爺爺奶奶長大。
鐘芳蓉:他們沒回來之前很期待,,每次他們要回來的時候我們會在家旁邊的路上等,,但是等他們來的時候自己又有一點不好意思,不會叫他們,。
記者:為什么不叫,?
鐘芳蓉:很久不見,一年見一次,,感覺有點不熟,,因為周圍小朋友的父母也有很多不在家,所以也習慣了,。
2006年,,鐘芳蓉的弟弟出生了,,姐弟倆都由爺爺奶奶看護,。在村子里,這樣的情況很普遍,,遠在廣東的夫妻倆和正在長大的女兒交流得很少,。
鐘芳蓉父親鐘元位:讀完五年級要六年級了,老師跟我們爸媽說,,你那個孫女讀書這么厲害,,不要在這里讀,在這里讀讀不出去的,,他說要去市里好一點的學校讀,,她可能就讀得出去。
“他們對我的要求就是盡力就好”
鐘元位和妻子只有小學和初中文化,,因為沒什么文化,,在外的這些年吃了很多虧,夫妻二人希望孩子能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2012年,,鐘元位將鐘芳蓉送到了耒陽市區(qū)的正源學校讀書。正源學校是一所全寄宿的民辦學校,,可以從初一一直讀到高三,。為了彌補不在孩子身邊的遺憾,這一次,鐘元位繼續(xù)到廣東打工,,而妻子劉小義則留在老家,,一邊就近到一家制衣廠打工,一邊陪伴兒女,。
后來,,鐘元位將兒子也轉(zhuǎn)到正源學校讀書。在私立學校讀書,,意味著昂貴的學費,,兩個孩子讀書的費用迫使劉小義再次離開來家,到廣東去謀取更高的收入,。
記者:你能理解父母為什么不在你身邊嗎,?
鐘芳蓉:非常能理解,我家是農(nóng)村的,,如果像我爺爺奶奶種田是不能有多少錢的,,可能供我上學都是問題,他們在外面打工可以賺多點錢,。我去過他們的工廠,,也看到他們打工其實非常辛苦。
記者:你能體諒他們嗎,?
鐘芳蓉:能,,因為爸爸媽媽不在身邊,爺爺奶奶帶我,,我覺得什么都要靠自己,,會更加獨立。
長時間一個人的生活,,讓鐘芳蓉形成了獨立的性格,。雖然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也不能在學業(yè)上予以輔導,,但是遠在廣東的鐘元位夫婦還是會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女兒,。
鐘芳蓉:高中以后,我更加重視成績,,我的父母也非常重視我的成績,,一般班群什么他們都會加,然后會關注我的成績,,有時候我考得不好也會鼓勵我,。
記者:怎么鼓勵?
鐘芳蓉:就說“盡力就好”,,他們對我的要求就是“盡力就好”,,看到簡單的這幾個字我壓力會小一點,。
選擇考古只用了幾分鐘 “喜歡 每一次挖掘都是發(fā)現(xiàn)、都是驚喜”
清晰的目標,、清醒的自制,,加上學校以高考為目標的精細化管理,鐘芳蓉的成績始終名列前茅,。7月23日,,高考成績發(fā)布,鐘芳蓉676分,,名列湖南省文科第四名,。校長連夜從耒陽市開車趕到同仁村,為鐘芳蓉的成績?nèi)挤艧熁�,;鐘元位夫婦也在第一時間從廣東出發(fā)趕著回家,。在他們依然沉浸在成績帶來的喜悅中時,鐘芳蓉已經(jīng)做出了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yè)的決定,。
記者:喜歡,?
鐘芳蓉:對,就喜歡,。
記者:從什么時候開始喜歡的,?
鐘芳蓉:不記得了,就感覺小時候就對歷史一直有興趣,。
記者:這么大的事自己做的主,?
鐘芳蓉:對。
記者:想了多久做出這個決定,?
鐘芳蓉:幾分鐘,。
記者:你覺得能堅持下去嗎,?
鐘芳蓉:我覺得能,,我對一件事情就算我不喜歡,我也能做下去,,我喜歡的話我會堅持得更久,,我覺得每一次挖掘都是發(fā)現(xiàn),都是驚喜,。
鐘芳蓉母親劉小義:我們不懂考古系究竟會干什么,,也不懂什么專業(yè)賺錢。我們只能尊重她的選擇,,她有權利去選擇她自己喜歡的,。她是一個有夢想的人,她要去實現(xiàn)她的夢想,。
“收到禮物很驚喜,、很感激 我只是一個平常的選考古系的學生”
鐘芳蓉報考北大考古系的決定,,被媒體報道之后,迅速引發(fā)了熱議,,有人對她的選擇不理解,,認為考古專業(yè)太冷門,沒有前途,;有人覺得寒門出身的孩子選擇考古,,會因此失去了獲得高收入的機會;考古界的人則爭相表達著對她的支持,,多家博物館更是直接給鐘芳蓉寄出了禮物,,禮物總計50斤重,她拆包裹的視頻在網(wǎng)上也廣泛傳播,,鐘芳蓉因此被稱為“考古界團寵”,。
記者:有很多考古界的專業(yè)人士、博物館,、研究機構給你寄禮物,、給你支持。
鐘芳蓉:我很驚喜,、很感激,,我們從來沒見過面,我只是一個很平常的選考古系的學生,,他們給我送了那么多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