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作者:易軍(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法學方法論視角下民法基本原則的解釋與適用研究”負責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2020年5月28日,,舉世矚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頒行,。中國人民從此擁有了一部真正屬于自己的民法典,。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民法典構筑了全面依法治國支柱,、奠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權基礎,,將有效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
民法典凝聚了中華法律文化精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系統(tǒng)整合了新中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guī)范,,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yōu)秀法律文化,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由此可見,,民法典不僅從廣博的世界法治文明中來,更是從偉大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來,,從波瀾壯闊的新中國法治實踐中來,,是一部凝聚并閃耀著中國人首創(chuàng)精神與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偉大法典。
民法典高度重視“習慣”“公序良俗”的作用,。相較于制定法,作為非正式制度的習慣更貼近人們生活與心理,,對人們影響更大,,也能更好地被接受與適用。習慣也是社會發(fā)展的紐帶,,將現(xiàn)今與過去的歷史傳統(tǒng)緊密關聯(lián),。民法典將習慣規(guī)定為民法的法源(第10條),還在其他17個條文中規(guī)定“習慣”或“交易習慣”,,充分體現(xiàn)了開放包容的立法態(tài)度和對民眾生活習俗的尊重,。善風良俗是國家和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一般道德,它大量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民法典將公序良俗確立為民法基本原則(第8條),,反映了人們美好的道德愿望,有利于規(guī)范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
民法典汲取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本主義”思想,。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著濃厚的人本主義思想,,“天地之性人為貴”所倡導的人的價值和尊嚴,與現(xiàn)代法治精神相契合,。民法典以人民為中心,,將保護民事權利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以法典的宏觀結構,、中觀制度,、微觀規(guī)則為舞臺,建構出一套科學完備,、氣勢恢宏的民事權利體系,,切實回應人民的法治需求。
中國古代矜恤老幼婦殘,,體現(xiàn)了扶助社會困難群體的文化傳統(tǒng),。民法典特別注重對弱者利益的保護。如第658條不允許贈與人撤銷具有救災,、扶貧,、助殘等性質的贈與合同,第666條為保障陷于窮困的贈與人而允許其不再履行贈與義務,;第810條不僅延續(xù)《合同法》規(guī)定的公共承運人強制締約義務,,而且確立了受要約人強制締約義務的一般條款(第494條第三款),以維護更多要約人利益等,。
民法典汲取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崇德尊法”思想,。禮法結合、德主刑輔是中華法系的基本特征與結構,�,!短坡墒枳h·名例》說“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兩者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民法典注重發(fā)揮道德教化在培育民法文化、滋養(yǎng)民法精神,、促進民法實施,、增進社會文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鮮明的體現(xiàn)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編纂中,,將民法的技術性,、規(guī)范性與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性有機結合起來。
民法典汲取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誠信”“友善”思想,。中華傳統(tǒng)文明尊崇“敦誠守信,、親仁善鄰”的處世之道�,?鬃釉疲骸白怨沤杂兴�,,民無信不立”,,將“信”看作是人立身行事的根本。孟子云:“誠者,,天下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將“誠”作為人天之間的媒介,。此精神在法律上的表現(xiàn)就是賞信罰必、嚴治詐偽,。民法典不僅將誠信確立為民法基本原則(第7條),;還經由諸多具體制度使誠信原則發(fā)揮積極功能,如依情事變更制度調整給付法律效果(第533條),、將誠信原則作為權利行使的準則(第132條),。
在艱苦的生存與生產斗爭中,中華民族為應對“天有不測風云”,,需群策群力,,團結互助,由此形成了以和為貴,、和睦相處的民族精神,,以及鄰里之間相互幫助、禮讓睦鄰的傳統(tǒng)美德,。民法典汲取這些美德并發(fā)揚光大,,如要求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第288條),;要求繼承人本著互諒互讓,、和睦團結的精神,協(xié)商處理繼承問題(第1132條),;要求離婚時有負擔能力的一方適當幫助生活困難的另一方(第1090條)等。
民法典汲取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注重家庭倫理的思想,。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高度重視家庭倫理,,強調家庭在國家中的重要性。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將家庭倫理作為社會倫理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家庭建設的重要意義,,指出“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tǒng)家庭美德”。民法典注重維護家庭倫理,,倡導“家庭應當樹立優(yōu)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規(guī)定夫妻之間互相忠實,、尊重、關愛義務,,以及家庭成員之間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義務等。
民法典汲取傳統(tǒng)文化中的“秩序”思想,。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視秩序,,注重社群價值與整體利益,強調個人的自我克制與約束,,通過設定個人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的義務構造出一種序列化的穩(wěn)定社會形態(tài),,以維持和諧的社會秩序,。民法典超越近代民事立法的權利本位觀,對所有權絕對觀念,、合同自由加以修正與限制,,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權利義務責任相適應,以謀社會永續(xù)發(fā)展,。如將“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確立為基本原則(第8條),明定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第131條),,明定違反強制性規(guī)定或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第153條),,建立強制要約與強制承諾制度(第494條第二、三款),,加強行政主管部門的監(jiān)督處理功能(第534條)等,。
民法典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我國民法典創(chuàng)造性迭出,其在抽象理念、宏觀結構,、立法技術,、微觀制度設計等諸多方面具有鮮明特色,為人類法治文明的發(fā)展與進步提供了中國經驗,、貢獻出中國智慧,。
體系結構上的貢獻。我國民法典通過使人格權,、侵權責任獨立成編,,貢獻出一個嶄新的民法典編纂結構。在歷史上,,法國民法典建立的“三編式”(人—財產—取得財產的各種方法)結構,、德國民法典建立的“五編式”(總則—債權—物權—親屬—繼承)結構具有范式意義并產生了廣泛影響。我國《民法典》建立了由“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構成的“七編式”的獨特結構,,這是一個極富原創(chuàng)性的新結構,,為其他國家編纂民法典提供了可資參酌借鑒的新樣本。
立法技術上的貢獻,。傳統(tǒng)大陸法系國家民法典未對民法基本原則進行集中或系統(tǒng)的直接表達,,我國民事立法歷來比較重視立法的價值宣示功能,各法在法律文本中明確規(guī)定該法領域的基本原則,,已成為一種立法傳統(tǒng),。民法典詳細規(guī)定權益保護、平等,、意思自治等8項基本原則,,進一步鞏固了這一傳統(tǒng)。這種重視價值宣示功能,、全面列舉基本原則的立法技術構成了我國的立法優(yōu)勢,,已開始對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產生影響。
抽象理念與具體制度上的貢獻,。僅以民法典有關環(huán)境保護的理念及制度為例,。面對嚴峻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民法典秉持綠色理念,,不僅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基本原則(第9條),,而且設計了一系列精細制度,,如業(yè)主的保護義務(第286條第一款規(guī)定),、用益物權人的保護義務(第326條規(guī)定),、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時的保護義務(第346條)、合同履行中的保護義務(第509條第三款),、債權債務中止后的回收義務(第558條),、出賣人包裝時的保護義務(第619條)、出賣人的回收義務(第625條),、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責任(侵權責任編第七章)等,,由此建構出一套較完整融貫的制度體系。這是當今世界有關環(huán)境保護最先進的民法制度系統(tǒng),,是我國民法典對世界民事立法作出的重要貢獻,。
只有在中國豐富的社會實踐、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所形成的深厚土壤中才能誕生出中國人自己的民法典,。這部凝聚著中華民族古今智慧,、洋溢著中國特色和時代氣息的民法典,為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yè)奠定了堅若磐石的厚重基礎,,成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走向繁榮昌盛的“國之重器”,;它致力于解決時代問題,、充分反映二十一世紀時代特征,必將以其提供的中國方案裨益人類法治文明,。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15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