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3日,,羅開富在家中書房伏案工作,。 經(jīng)濟日報記者 高興貴攝

右圖 羅開富在長征路上途經(jīng)寧夏與甘肅交界處時,,飲用蒲河水解渴,。
左圖 貴州遵義縣的一位老阿婆,,在向羅開富介紹當年紅軍給老百姓分鹽巴,、分糧食的情況,。 (資料圖片)
人物小傳
羅開富,,浙江湖州南潯人,,經(jīng)濟日報社原常務副總編輯,。
1984年10月16日,時年42歲的羅開富從江西瑞金出發(fā),,按當年中央紅軍長征的路線和時間開始徒步采訪,,行程25000里,于1985年10月19日如期到達終點——陜北吳起鎮(zhèn),。期間,,他用汗水甚至生命做支撐,寫下了300多篇來自長征路上的日記,。
如今,,雖已年過古稀,羅開富仍筆耕不輟,,著有《來自長征路上的報告》《紅軍長征追蹤》《見證征程》《感動征程》等多部長征題材作品,,被稱為“長征記者”。
在中國新聞界,,有這樣一位傳奇記者:
他是紅軍長征“半床棉被”故事的挖掘者,、記錄者、傳播者,,“什么是共產(chǎn)黨,?共產(chǎn)黨就是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边@句話從他的采訪本上傳遍全國,。
他是繼紅軍之后,完全按長征原路,、同樣用時368個日夜徒步走完25000里全程的世界第一人,。
他是唯一連續(xù)兩年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記者。
他重走長征路的日記結(jié)集作品——《紅軍長征追蹤》,,與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哈里斯·索爾茲伯里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起被知名高校定為新聞系學生的必讀作品。
他就是著名“長征記者”——羅開富,。
走不夠的長征路
2017年1月13日,,76歲的羅開富在家中書房內(nèi)接受《經(jīng)濟日報》記者的專訪。
就在1月10日,,羅開富剛剛從貴州習水縣調(diào)研歸來,。“這次我踏訪了紅軍長征時住過的一個山洞,,位于九鳳山石巖寨,。哎呀,那個山洞可不得了,。1935年1月29日,,開國大將陳賡、開國上將楊得志護送6位負傷的戰(zhàn)友到洞里養(yǎng)傷,,大家一起還在山洞里過了春節(jié),。我考證了,1935年1月28日紅軍一渡赤水,,他們是在戰(zhàn)斗中負傷的。那一年春節(jié)是2月4日,,時間是吻合的,。”說這話時,,羅開富的眼睛閃著亮光,,透露著興奮和欣慰。
在踏訪山洞的過程中,,羅開富冒著嚴寒翻山越嶺,,得了重感冒,接受采訪時還不時咳嗽,�,!澳莻地方很隱蔽,,沒有當?shù)赝镜膸椭钦也坏降摹N覀冓s上了凍雨,,衣服淋濕了,,皮鞋也進了泥水濕了個透。我告訴你,,一開始只有12個人陪我,,后來人們聽說我是來尋找紅軍長征遺跡的,不斷有人加入進來,,到達山腳時已經(jīng)有40多個人了,。你看看,當?shù)厝罕妼t軍的感情是多么深厚啊,。我得個感冒是不是也很值�,。俊绷_開富風趣地說,。
長征永遠在路上,。對于羅開富來說,長征路是走不完的,,也是走不夠的,。從第一次徒步重走長征路到2017年,羅開富已經(jīng)10多次重返長征路采訪調(diào)研,,其中3次是全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講述的唯一一個長征故事——“半床棉被”的故事,就源自羅開富徒步重走長征路時,,在湖南汝城縣文明鄉(xiāng)沙洲村的采訪,。1934年11月6日,3位紅軍女戰(zhàn)士在村里留宿徐解秀老人的家里,,4個人蓋著她床上的一塊爛棉絮和一條女紅軍自帶的被子,。第二天下午3點多,紅軍要開拔了,,3位戰(zhàn)士把她們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下半條送給她,。
因為重走長征路的獨特經(jīng)歷,羅開富在國內(nèi)外新聞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有媒體這樣寫道:“眾多成名記者的經(jīng)歷,,比如黃遠生、邵飄萍,、鄒韜奮,、范長江、穆青,、羅開富等,,他們的名字都和知識,、艱苦、勞累,、勇敢甚至生命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談及多次重返長征路的感受,,羅開富深情地說:“我每次重返長征沿途地區(qū),,都有一種感覺,就是我們誰也不認識誰了:我無疑斗不過歲月,,而長征沿途地區(qū)的面貌日新月異,,都一次比一次年輕了。不變的是,,當?shù)匕傩諏h的深厚感情,,對紅軍的無盡懷念!”
開國上將稱“英雄”
在采訪中,,羅開富回憶起徒步重走長征路過程中的一站,。1985年5月28日,他從早上7點鐘走到晚上9點半,,行程110多里路,,走到了四川瀘定縣的瀘定橋。這個時候,,他的體重已經(jīng)從出發(fā)時的148斤下降到98斤,,在貴州黎平過雪山時左腿小腓骨骨折,并且患上了黃疸型肝炎,,一直在醫(yī)生護理下邊輸液邊趕路,。當年飛奪瀘定橋的總指揮、開國上將楊成武已經(jīng)在瀘定橋頭等候他,。楊成武對陪同他來看望羅開富的《經(jīng)濟日報》首任總編輯安崗說:“8萬多紅軍,,長征至瀘定時剩下3萬多人。羅開富走到這里還是完整的,,只傷了一條腿,,也是個英雄啊,!”
英雄不是好當?shù)摹M讲街刈唛L征路的一年間,,羅開富按照《經(jīng)濟日報》編輯部的要求,,做到了必須走原路,每天走到的地方必須是50年前紅軍主力當天的宿營地,,每一程都有向?qū)Ш灻�,,以示證明,。368個日日夜夜,每天平均走75里路,,每天寫一篇報道,、一篇日記。幾乎每天只能睡3個多小時,,身體逐漸虛弱,。途中曾得了疥瘡、眼疾,、肝腫大,、膽囊炎、腿疾,、腰肌勞損等,,有時發(fā)高燒或累至昏迷,被救醒來后還是按日程堅持走,,他受的外傷更多,。在遇到這些困難時,沿途各地的干部群眾架著他走,,許多醫(yī)生也跟著邊走邊為他治療,。他繼紅軍之后第一個翻越長征途中全部雪山,第一個橫穿草地中心沼澤地,。在草地沼澤地,,羅開富還險些遭遇“滅頂之災”。
1985年8月10日,,羅開富一行10人帶著電臺,、發(fā)報機、發(fā)電機,、天線鋼支架,、柴油、帳篷,、米面油鹽,、做干柴火用的干牛糞等用品走進了草地。8月17日,,10人全都陷進日干喬沼澤地的泥潭,。情急之下,陪同羅開富的紅原縣時任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阿塔爾都準備寫遺書找塑料袋裝了,。好在后來大家靠著一頭牦牛向潭外爬,陸續(xù)脫了險,。
脫險后,,羅開富一行所帶的鹽巴,、面條、作柴火用的干牛糞都泡濕了,。他們劈了床板和幾截木頭,,用僅剩的幾根臘肉骨頭熬泡過水的面塊吃。他們還到麥曲河里用小刀綁在拐杖上戳魚,,切塊生吞,。“可不是就著芥末吃的那種生魚片啊,。難以下咽的,,別以為我們享受了美味�,!绷_開富說,。直到8月22日,班佑寨的兩名藏族婦女送來兩大筐干牛糞和一小包鹽巴,,還有一些酥油,、糌粑等,大家才算解了困,。當大家喝上燒開的有鹽味的茶湯時,,本來已被饑餓和缺鹽折磨得連講話的力氣都快沒有了的一位向?qū)锿型蝗缓傲似饋恚骸鞍�,!終于回到了人間,!”
這是羅開富徒步重走長征路途中最兇險的一次遭遇,也讓他對長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重走長征路,,完全改變了我的世界觀,,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是一次靈魂的凈化,,也讓我進一步認識到:我們黨和軍隊在經(jīng)歷了這些艱難困苦后,,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走出草地后,,中央軍委給羅開富發(fā)來賀電,,希望他繼續(xù)學習和發(fā)揚紅軍精神,克服一切困難走到吳起鎮(zhèn),。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王新生這樣評價羅開富,,“他是世界上唯一將學習、研究和踐行長征精神結(jié)合起來的人,。重走長征路就是要傳承長征精神,,必須身體力行,走進當年紅軍的世界”。
歷久彌新長征情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羅開富能夠完成徒步重走長征路的壯舉,,并且數(shù)十年如一日踐行長征精神,,與他濃厚的長征情結(jié)密不可分。
1961年,,羅開富參軍入伍成為一名鐵道兵,,后來又成為一名宣傳干事。他曾在江西,、貴州,、云南、四川等地修鐵路,,這些線路正是紅軍長征經(jīng)過的地方,。他見到許多當年留下來的老紅軍,聽到許多長征故事,,也到過許多烈士墓祭奠,,心情激動,很想寫下來,。這是羅開富長征情結(jié)的萌發(fā)點,。
1983年,羅開富向報社提出了徒步重走長征路的書面報告,,以此迎接和紀念紅軍長征勝利50周年,。報社同意后,羅開富多年的夙愿得以實現(xiàn),。
2001年,,為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80周年,59歲的羅開富從北京紅樓出發(fā),,歷時近3個月,,采訪調(diào)研19處革命圣地�,!皩懜逡欢ㄒ浆F(xiàn)場去,,這是我在新聞寫作中始終堅持的原則�,!绷_開富說,。
這一年,羅開富所寫的《革命圣地踏訪記》系列作品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評,。紅軍長征出發(fā)地江西省瑞金市在致《經(jīng)濟日報》的感謝信中這樣寫道:貴報精心策劃,、隆重推出的系列報道——革命圣地踏訪,在眾多新聞媒體中獨樹一幟、膾炙人口,,體現(xiàn)出中央級媒體的力量和風范,。“革命圣地踏訪”以其對歷史的深情回顧,、對現(xiàn)實的密切關注,,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chǎn)黨所走過的光輝歷程�,?梢哉f,,這一組大氣磅礴的報道,是我國新聞戰(zhàn)線獻給黨八十歲生日最為厚重,、最為精彩的禮物之一,。羅開富也被瑞金市授予“榮譽市民”稱號。
2001年,,《革命圣地踏訪記》獲得中國新聞獎系列報道一等獎,;2002年,羅開富的論文《怎樣寫好重大題材的報道》獲得中國新聞獎新聞論文一等獎,。至此,,羅開富成為我國唯一連續(xù)兩年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記者。
除了多次重返長征路調(diào)研采訪外,,應中央部委,、省市機關和大專院校等之邀,羅開富多次以講黨課,、作報告,、開座談會等形式宣講長征精神。
踏訪歸來勤著書
由于紅軍長征歷時長,、規(guī)模大,、行程遠、部隊行軍作戰(zhàn)變動頻繁,,許多史實有待進一步收集整理核實,。羅開富在歷次長征路采訪調(diào)研中,收集當年紅軍留下的大量實物和沿途百姓的口頭記憶,。
受楊成武委托,,羅開富測量了紅軍爬過的雪山海拔高度并在《經(jīng)濟日報》上公布。紅軍翻過的雪山有20多座,,在近百位藏族,、羌族、漢族同志的幫助下,,他丈量了紅軍翻越的雪山埡口的海拔高度,。其中,,最高的是長板山,主峰海拔4800多米,,紅軍爬過的埡口海拔4445米,。
尋訪散落在長征沿途的老紅軍及其后人,是羅開富每次踏訪長征路都要做的事,�,!�2017年1月份在習水縣尋訪時得知,一位叫吳貞和的傷員因傷勢太重后來留在當?shù)厣�,,我找到了他的小兒子,在他的帶領下給吳貞和的墓獻了鮮花,。臨行前,,我把印有‘經(jīng)濟日報’字樣的一件T恤衫贈送給這位老紅軍的后人,因為我是《經(jīng)濟日報》一手培養(yǎng)出來的記者啊,�,!绷_開富說。
第二次重返長征路時,,他還考證清楚紅軍強渡赤水究竟經(jīng)由幾個渡口,。
長征沿途地區(qū)的發(fā)展變化也是羅開富關注的重點。2009年,,羅開富在領到退休證后的第4天,,在志愿者的幫助下,第三次走上了長征路采訪調(diào)研,。5月份,,羅開富在烏江渡口采訪時發(fā)現(xiàn),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江里水量明顯減少,,同時一些村民的住房遭到非法拆遷,當年用來護送紅軍渡江的渡船船板也在強制搬遷時遺失,,紅軍后代的生活異常艱苦,。出于一名人民記者的正義感、責任感,,他在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等媒體發(fā)表了《烏江渡口的呼聲》一文,,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及當?shù)卣闹匾暋?/p>
以發(fā)表過的作品、書寫的日記和整理的資料為素材,,羅開富先后結(jié)集出版了多部長征題材的作品,,成為紅軍長征史料的重要補充。
踏遍青山心不老,。重走長征路成就了羅開富,,滋養(yǎng)了羅開富,讓他經(jīng)受了長征精神的洗禮,成為中外新聞史上一個坐標式的人物,。羅開富也把重走長征路的珍貴經(jīng)歷作為最大的人生財富,,以學習、弘揚和踐行長征精神為己任,,傾注了數(shù)十年的精力和心血,,并至今孜孜不倦。
采訪結(jié)束時,,羅開富告訴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說,,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我堅信我的工作是有意義的,,因為長征精神永不過時,!”(經(jīng)濟日報·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記者 劉 亮 楊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