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五燈會元》里,,有一則著名的禪宗公案,。禪師青原行思談及他的參禪過程,認(rèn)為經(jīng)歷了三種境界,剛開始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悟時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徹悟時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由懵懂無知,,到霧里看花,再到透徹明悟,,有我,、無我、忘我,,三種境界,,依次展開,引人深思,。
其實,,讀書何嘗不是如此,。哲人有言,“人的天性像是野生的花草,,讀書像是修剪移栽,。”某種意義上,,讀書給人帶來的,,除了知識的增長,更重要的恐怕是心境的提煉和升華,。成就大學(xué)問,,實現(xiàn)“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的人生追求,或許并不是所有讀書人都能夠達(dá)到的,,但讀書所帶來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卻是每一個人可以追求的。正如參禪,,讀書也有三境,。
有我之境,是把讀書作為人生的避風(fēng)港,。作家毛姆曾說過,,養(yǎng)成讀書的習(xí)慣,就如給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幾乎所有不幸的避難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對坎坷,、遇到挫折,,無所畏懼、一往無前是一種態(tài)度,,掩卷沉思,、反思自己也是一種態(tài)度。前者的精神是雄健的,,但后者未必就是逃避,。通過讀書,在歷史中尋找借鑒,,從他人那里汲取經(jīng)驗,,未嘗不是以退為進(jìn)、站在問題之外看問題的大智慧,。不僅如此,,以讀書修身正己,能讓人少幾分“卷帷望月空長嘆”的煩惱糾結(jié),多一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淡定從容,,反而有助于我們邁過這些坎,。
無我之境,是把讀書作為詩意的棲居地,。有人說,,讀一本好書,是一次精神的修行,,是一次靈魂的洗禮,。確實,閱讀和思考是每個人都不會虛度的旅程,。它能讓人放慢原本急匆匆的步伐,,撇掉左沖右突、內(nèi)心喧囂的浮躁,,在流連字里行間的風(fēng)景里,,找到一個安靜的精神角落。蘇州有一家大型書店,,一個特點就是擁有非常長的樓梯,,其意圖就在于讓每個來到書店的人在拾級而上的過程中,能夠放慢腳步,,感受書香,,從容沉淀。在這個意義上,,讀書絕不僅僅是一種放松身心的休閑,,更是一種拯救靈魂的生活方式。
忘我之境,,是把讀書作為氣質(zhì)的涵養(yǎng)源,。宋代理學(xué)大師程頤曾將人的認(rèn)識區(qū)分為“見聞之知”和“德性之知”�,!耙娐勚闭f的是對外部事物的認(rèn)識,,而“德性之知”則指向內(nèi)在的精神涵養(yǎng)。劉勰在《文心雕龍》有言,,好書奇文可以“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讀書的益處,,不僅在于學(xué)習(xí)一些新東西,,增加見聞之知,更在于滋潤心靈,、塑造人格,、熏陶氣質(zhì),,提高德性之知。每每翻開書本,,都會被那些浩然正氣所感染,,“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的文天祥,,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膽忠心,;“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的鄧世昌,,有“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的報國志向;“何當(dāng)痛飲黃龍府,,高筑神州風(fēng)雨樓”的共產(chǎn)主義先驅(qū)李大釗,,有“無非一念救蒼生”的堅定信念。含英咀華,,浸潤書香,,精神面貌也會透著文化的氣息。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書是橋梁,,讓人思接千里,;書是翅膀,讓人心游萬仞,。摩挲書頁,,捧卷而讀,聆聽文化的鐘鳴,,啜飲文化的甘露,,我們每個人都能遇見一個不一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