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勞有所得”的底線(人民時評)
時值歲末,農民工工資支付問題,再次進入視野,。從將拖欠農民工工資列入“黑名單”,,到對省級政府實施年度考核;從曝光拖欠勞動報酬典型案例,到開展春節(jié)前治欠保支攻堅戰(zhàn)……國家近日連出大招,重拳整治欠薪,確保讓2億農民工拿到工資高高興興地回家過年,。
一系列有力舉措,,既有即時處置,又有治本之策,,多管齊下,,重拳出擊,給辛苦了一年的廣大農民工兄弟吃了顆“定心丸”,。把保障農民工工資納入省級領導考評,,各地專題部署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彰顯了對農民工權益重視的升級,、徹底治理欠薪問題的決心,,為力爭到2020年實現農民工工資基本無拖欠助力,對鼓勵廣大農民工外出務工,、增加收入,,對擴大就業(yè)、社會穩(wěn)定,,意義重大,。
討薪難,可以說是一個老話題了,。一個“老”字,,也說明這是一場長期博弈。從各地政府建立工資應急保障金的制度發(fā)力,,到各地嘗試提高措施針對性,、長效性的實際治理……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一直是各級政府反復重申,、一再強調的重要議題,。今年前11個月,各地區(qū)勞動保障監(jiān)察機構共查處欠薪案件12.8萬件,,同比下降38.2%,,雖然發(fā)生率大幅降低,但是欠薪現象仍未杜絕,,依然需要抓鐵有痕,,接力治理。
破解拖欠農民工工資,,急在治標,,重在治本。從這個意義上講,,用好考核指揮棒,,是解決農民工欠薪問題的一大創(chuàng)舉,。樹立考核“指揮棒”,,目的在于樹立“風向標”,,提高思想認識,從嚴從實考核督查,,問責倒逼責任落實,,這是我們治理社會難點痛點的一條寶貴經驗。然而,,責任意識有了,,監(jiān)督問責落實了,“討薪”是有了保障,,但從徹底治理“欠薪”的角度,,是不是一試就靈、一勞永逸呢,?恐怕也沒那么簡單,。
揆諸現實,觸摸農民工欠薪的深層原因,,多與保障工資支付的法律仍不健全,、解決欠薪問題的制度剛性不強等相關。比如,,當前出現的一些欠薪現象,,大多集中在建筑建材、加工制造等行業(yè),。這些領域,,恰是近年來我國發(fā)展最為迅猛的行業(yè),層層轉包,、層層拖欠的現象極為普遍,,農民工的權利常被懸置,因此必須加強對項目資金的有效監(jiān)督,。另外,,經濟下行壓力下,一些行業(yè)產能過剩,,企業(yè)把壓力轉嫁到農民工身上,,地方政府或是出于對招商引資的顧慮,或是將企業(yè)倚為支柱,,從而缺乏主動追責的動力,。再比如,出現拖欠工資現象的大部分行業(yè),,大多用工不規(guī)范,,勞動合同簽訂率低,沒有建立用工單位與勞動者的正常雇傭關系,,因而提高廣大農民工的契約意識,,強化法治保障勢在必行,。
農民工討薪的辛酸焦慮和無奈喟嘆,折射著民生難題,。除了納入政績考核,、嚴格行政問責、加強部門協同,,我們還應進一步拓寬治理視野,,從經濟、法律,、觀念等方方面面,,塑造一種有效的制度治理體系。我們要解決的,,不僅僅是末端追討問題,,還要從源頭治理、中游把控等方面入手,,拿出繡花功夫,,層層分解,形成一個治理的閉環(huán),。如此接續(xù)用心用力,,營造守法環(huán)境,形成治理合力,,才能釋放出制度創(chuàng)新的最大效能,。(任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