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剛進新聞中心的兩位外國記者正在琢磨如何用手機登錄wifi網(wǎng)絡,。本報記者 吳綺敏攝

圖為會說話、能行走的機器人吸引了一位外國記者注意力,。本報記者 吳綺敏攝
伴隨著智能機器人一聲“你好”問候,,中外記者走入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新聞中心。機器人既能在碩大的場館中移動,,也能陪人聊天,。記者們很快圍住它,問一些諸如“青島天氣如何”“電梯在哪里”之類的問題,,機器人的回答都非常準確,。
■ 可為3000名記者提供服務
開放當天,許多媒體記者拖著大大小小的行李箱,,背著包進入新聞中心,,為報道即將召開的上合峰會做準備。新聞中心設立取證中心,、咨詢臺,、公共工作區(qū)、新聞發(fā)布廳,、會議采訪,、通信保障等29個工作小組,為前來采訪的境內(nèi)外注冊記者提供采訪,、通信,、交通、醫(yī)療和安全等全方位保障,。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記者韓鵬5日便來到青島,為上合峰會的召開做預熱報道,。青島的海鮮,、啤酒以及青島港等,都是他關心的話題,。6日一早,,面帶笑容、一身正裝的韓鵬來到新聞中心,,這一幕被定格在了新華社記者的鏡頭中,。
走進能容納數(shù)百名記者的工位的公共工作區(qū),,眼前幾塊碩大的屏幕上,循環(huán)播放著青島文化主題的宣傳片,。按慣例,,峰會開始后,這里將直播各國領導人抵達青島的場景以及峰會現(xiàn)場的鏡頭,。
據(jù)新聞中心副總指揮侯曉東介紹,,新聞中心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作為主場館,,媒體工作區(qū)域可使用面積為1.05萬平方米,,可為3000名注冊記者提供完善服務;場館運行保障區(qū)域可使用面積為4600平方米,,可供3000余人的保障團隊輪流值守辦公,。160平方米的人民日報社全媒體報道中心位于新聞中心一樓的中央位置。為報道本次峰會盛況,,人民日報社共派出74名記者,。
■ 體現(xiàn)科技與環(huán)保理念
地處海邊的新聞中心用藍白相間的主題色,搭建出了非常清新的空間,。據(jù)了解,,新聞中心的所有隔斷都使用了節(jié)能低碳綠色環(huán)保材料。
“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新聞中心處處體現(xiàn)著節(jié)儉,、環(huán)保,、創(chuàng)新、科技,、特色的理念,。”侯曉東說,,新聞中心沒有新建場地,,而是設在了獨具特色的海爾全球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中心。
在科技與創(chuàng)新方面,,新聞中心的通信建設按照百兆桌面,、千兆匯聚、萬兆上聯(lián)的網(wǎng)絡設計,,應用大數(shù)據(jù),、智能化科技管控系統(tǒng)確保有線、無線網(wǎng)絡安全,、穩(wěn)定,、高速。廣電設備,、信號源均采用雙備份,,故障發(fā)生時可瞬間切換至備份設備,。
在時間方面,隨著峰會召開,,新聞中心運營時間也相應加長,。6月6日和7日為8時至20時,6月8日為8時至22時,,6月9日和10日為5時至24時,,6月11日為8時至18時。
■ 展現(xiàn)當?shù)匚幕c特色
“我參加過很多大型會議報道,,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的新聞中心獨具亮點,。”韓鵬告訴本報記者,。作為英語頻道記者,,他最直觀的感受是,以當?shù)卮髮W生為主體組成的志愿者們大都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新聞中心前臺的幾位志愿者還能用俄語與俄羅斯記者溝通,。
《今日俄羅斯》國際通訊社北京分社社長卡斯巴申·安德烈6日早早來到了新聞中心。他關心的話題除了上合峰會,,還包括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即將對中國進行的國事訪問,。
除了為記者們的工作提供便利之外,新聞中心還設置了許多民俗展示項目,。記者看到,,一位可以一分鐘內(nèi)剪出人側(cè)臉輪廓的剪紙藝人在現(xiàn)場展示才藝,中外記者們紛紛前去體驗,。
新聞中心在一樓還單獨設置了一個中式小花園,,供記者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登上二樓,,記者們可以眺望青島市區(qū)風景和不遠處的海,。到了夜里,這里會提供各種口味的青島啤酒,,供各國媒體記者體驗這座城市廣為人知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