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記者從民政部召開的2018年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fā)布會上獲悉,,從2012年底到2017年底,,中國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取得明顯成效,,5年來,,已有928萬貧困人口脫貧,。
據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司長劉喜堂介紹,,從2012年底到2017年底,,全國農村低保平均標準從每年每人2068元,,提高到每年每人4301元,,增長108%;全年支出農村低保金從658.2億元提高到1023.2億元,,增長55.5%,,農村低保兜底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經與國務院扶貧辦數據比對,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176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已脫貧878萬人,、未脫貧884萬人);全國共有12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特困供養(yǎng)(其中已脫貧50萬人,、未脫貧76萬人),。兩項合計,共有188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農村低�,;蛱乩藛T救助供養(yǎng)范圍(其中已脫貧928萬人,、未脫貧960萬人)。
脫貧攻堅進入到沖刺階段
民政部規(guī)劃財務司副司長劉健表示,,脫貧攻堅進入到沖刺階段,,確實是“越往后脫貧成本越高、難度越大”,,最后脫貧的“大都是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的地區(qū)和群眾,,是越來越難啃的硬骨頭”,。“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深度貧困地區(qū)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的準確判斷,�,!�
劉健分析,脫貧攻堅目前存在幾個突出問題,,第一,,未脫貧人口生產生活條件差�,!艾F在還沒有脫貧的人口大多處于偏遠山區(qū),,自然條件比較惡劣、災害多發(fā),,生產條件差,,生活環(huán)境差,所以就地脫貧的難度是非常大的,�,!钡诙疵撠氊毨Т逡话闾幍奈恢蒙礁呗愤h,,地勢比較復雜,,所以一直以來基礎設施建設難度是非常大、成本是非常高的,,而貧困縣本身自身財力是比較薄弱的,,長期以來難以顧及到,造成這些地區(qū)交通、水利,、通訊等基礎設施欠賬比較多,,很難在短時期內進行完善。第三,,返貧壓力比較突出,�,!斑@些最后未脫貧的人口很多都是殘疾人,、孤寡老人、長期病患,,欠缺一定的勞動能力,,而且長期以來缺乏資源積累、技能積累,,就是說即便我們現在采取資金扶持,、異地扶貧搬遷等這樣一些方式讓它去脫貧,但是因為他在短時期內難以快速的增加收入,,如果因傷,、因病甚至因學等這些原因,很容易發(fā)生返貧的現象,�,!钡谒模a業(yè)扶貧精準的問題,,就是產品扶貧需要進一步精準,。第五,仍然存在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有的是窮怕了不敢想,,有的是窮慣了,“等靠要”,,“干部干,、群眾看”這樣的現象確實是依然存在的。
2020年農村貧困留守老人全脫貧
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yè)促進司副司長黃勝偉表示,,將進一步健全關愛服務網絡,,強化關愛服務措施,普遍開展關愛服務,,確保到2020年所有的農村貧困留守老年人全部脫貧,。
黃勝偉介紹,農村老年人留守問題是中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市場化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階段性問題,也是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均衡、公共服務不均等,、社會保障不完善等問題的深刻反映,。民政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重點開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推進農村養(yǎng)老服務體系建設,為開展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奠定堅實基礎,,會同市場監(jiān)管總局等部門實施了全國養(yǎng)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對農村養(yǎng)老院進行了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大幅度消除了農村養(yǎng)老院安全隱患,,提升農村養(yǎng)老院服務質量,;二是出臺專項政策,為開展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提供制度保障,;三是督促政策落地,,讓農村留守老年人獲得關愛服務。2018年初,,民政部將建立實施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制度納入對各地民政工作評估考核范圍,,指導推動各地加快建立以縣為單位的農村留守老年人信息臺賬,全面建立和實施留守老年人定期探訪與關愛服務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