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欄的話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一代代心系家國的中華兒女不懈奮斗,取得了國家建設,、改革,、發(fā)展的輝煌成就,用實踐詮釋了“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進入新時代,,我們在向著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前進的征程上,,仍然需要弘揚奮斗精神,。今日起本報推出“愛國情 奮斗者”專欄,聚焦為祖國改革發(fā)展矢志奮斗,、作出貢獻的典型人物,,反映一代代中華兒女接續(xù)奮斗、建設強大祖國的壯志豪情,,展現(xiàn)人民群眾熱愛祖國,、艱苦奮斗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敬請關注,。
整潔干凈的水泥路一直通到家門口,二層小樓,,門口的鐵棚下,,整齊擺放著手扶拖拉機,、電動三輪車和小型脫粒機,院子里還擺放著兩捆桑樹苗,,這是廣西南寧市邕寧區(qū)百濟鎮(zhèn)南華村那敏坡脫貧戶梁增夫婦的家,。梁增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wǎng)記者:“春雨下過了,這兩天我就把這些桑苗補種一下,�,!闭勂疬@幾年生活的變化,梁增喜悅的心情溢于言表,。
梁增一家曾經是村里的貧困戶,。他的妻子黃麗香是一名殘疾人,因兒時的一場疾病導致完全聾啞,。梁增夫婦育有一子一女,,都在讀小學,。以前,梁增靠著在村里打零工和兄弟姐妹的接濟過日子,�,!爸挥蟹昴赀^節(jié)才有肉吃,家里只有1.2畝土地,,種出來的東西連自己都養(yǎng)不活,,兩個孩子小時候經常生病,生活很困難,�,!绷涸稣f道。
但梁增夫婦并沒有向命運低頭,,他們種稻谷、種沃柑,、養(yǎng)雞,、養(yǎng)鴨、養(yǎng)豬,、種桑,、養(yǎng)蠶,勇敢地嘗試各種發(fā)家致富之道,,終于在2017年實現(xiàn)了脫貧,。
黃麗香聽不見、講不出,,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該干什么農活,,該怎么干,心里十分著急,。梁增就開始教她干農活,,果木該剪枝了,手把手教她修剪枝條,;春耕時節(jié),,在水田里教她育秧苗;水果成熟時,,就開著三輪車載著她到街上去賣果,。在梁增耐心引導下,勤勞的黃麗香學會了各種農活,。
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每當梁增拉著黃麗香的袖口,她都心領神會,,露出一絲恬靜的笑容,。這對同甘共苦的夫婦,,正是依靠勤勞和默契,從容面對脫貧路上的一個又一個挑戰(zhàn),。
從事種植養(yǎng)殖業(yè)需要土地,,自己家的土地少,梁增想到了承包土地,。因為梁增為人和善又勤勞肯干,,在村民的口碑中一直很好。許多外出務工的村民以低價將土地承包給他,,甚至直接借給他使用,。就這樣,梁增連包帶借有了近18畝地,。
脫貧之路絕非一帆風順,。2014年他們開始嘗試種桑養(yǎng)蠶,用家里的一個房間作為蠶房,,由于沒有掌握養(yǎng)蠶技巧,,剛剛結繭的蠶蛹出現(xiàn)了大面積死亡。
梁增夫婦沒有氣餒,。黃麗香不識字,,梁增就代替她參加了邕寧殘聯(lián)舉辦的種桑養(yǎng)蠶培訓班,回來之后手把手地教給她,。掌握了技術,,養(yǎng)蠶的路子走通了。
“梁增夫婦非常勤勞,,在村里你能想到的農活,,從種植、養(yǎng)殖,,到農忙時稻谷脫粒,,他們都有涉及。他們付出了比常人更大的努力,,苦心學習農業(yè)生產技術,,即使遇到失敗挫折也不認輸,從不會到會再到精通,,一步步地把生產搞起來了,。”談到對梁增夫婦的印象,,南華村村委會主任黎建策說,。
“我們已經連續(xù)4年為黃麗香贈送蠶種,定期開展針對殘疾貧困戶的培訓,,派遣技術人員到家指導種桑養(yǎng)蠶,。黃麗香身殘志堅,、自力更生讓我們非常欣慰�,!辩邔巺^(qū)殘聯(lián)工作人員楊月婷說,。
不僅如此,產業(yè)補貼,、教育補貼,、貼息貸款、殘疾補貼等優(yōu)惠政策,,讓梁增一家發(fā)展生產沒有了后顧之憂,。“國家的政策那么好,,幫扶干部對我也很好,,我再不賣力干活,對得起誰,?”梁增說道,。
在幫扶干部的大力支持下,梁增夫婦的“土產”不僅銷路無憂,,還賣出了好價錢。2018年,,梁增夫妻倆12畝沃柑收入4萬多元,,4畝水稻收入6000多元,200羽雞鴨收入1萬多元,,4頭生豬收入0.7萬元,,種桑養(yǎng)蠶收入6800元。除去生產成本,,年純收入達4萬多元,。
天道酬勤。梁增夫婦依靠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在無聲的世界里,,用奮斗傳遞著追夢的心聲。(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wǎng)記者 童 政 通訊員 覃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