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近日發(fā)布的《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耕地保護提升耕地質量完善占補平衡的意見》,圍繞全力提升耕地質量作出多方面部署。
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養(yǎng)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40%,。提升耕地質量被視為拓展農業(yè)生產空間,、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也是穩(wěn)固大國糧倉根基的關鍵,。
為更好提升耕地質量,,近年來采取的系列舉措已初見成效。我國耕地按照地力水平,、土壤健康狀況,、農田配套設施等,由高到低劃分為1至10個等級,。與2014年相比,,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級提升了0.35個等級,耕地質量總體進入持續(xù)改善,、穩(wěn)中有升階段,。
成效來之不易,但總體看,,我國耕地質量等級不高的現狀尚未得到根本改變,。目前,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級僅為4.76等,,其中7等到10等的低質量耕地占比22%,、數量超4億畝。在分布上,,耕地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衡,,水土資源匹配不協(xié)調,具備灌溉條件的耕地僅占一半左右。東北黑土地,、南方酸化地,、北方鹽堿地等局部耕地質量退化局面仍未根本扭轉。
提升耕地質量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面對“先天不足”“后天欠賬”的情況,,需從多方面入手,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更強保障推進耕地質量全力提升。
摸清底數,,方能心里有數,。一方面,強化耕地數量保護是根本前提,。根據“三區(qū)三線”劃定成果,,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tài)保護紅線和城鎮(zhèn)開發(fā)邊界,,嚴格保護耕地,。前不久,我國永久基本農田查詢平臺正式上線,,成為各地已開展的永久基本農田公布工作的重要補充,,將進一步提升數據透明性和社會監(jiān)督力。另一方面,,全面掌握土壤情況是工作基礎,。當前,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正有序推進,,可充分調動多方力量,,統(tǒng)籌組織科研教育及技術單位開展培訓,加快普查進度,。有了初步成果后,,根據各項質量指標,深度分析全國土壤數據變化演進趨勢,,為下一步開展種植,、施肥、治理,、養(yǎng)地等提供科學指導,。
因地制宜,,實現精準施策,。提升耕地質量涉及土壤改良、污染治理、農田改造等多方面,,其中,,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是關鍵,推進耕地灌排保障體系建設是水利命脈,,黑土地保護是重要內容,,加強退化耕地治理、實施酸化治理工程是突出難點,,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蘊含著較大增量空間,。提升耕地質量,要把握住這些抓手,,將存量做優(yōu),、增量做大。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上,,分區(qū)分類明確建設內容和投入標準,,緊盯關鍵環(huán)節(jié),確保建一塊成一塊,;保護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加強黑土地保護標準化示范建設;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yè)大文章,,以大食物觀為引領,,培育推廣實用技術體系。
強化保障,,有序有效推進,。全力提升耕地質量具有系統(tǒng)性、長期性,、復雜性,,構建強有力的支撐保障機制,方能推動各部門聯動,、多政策協(xié)同,。在法律層面,要加快耕地質量保護立法,,強化政府,、企業(yè)、社會組織,、農民等各方主體耕地質量保護權利和責任,;在資金層面,完善耕地質量保護與建設投入機制,,給予耕地地力提升,、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土壤有機質保護等財政支持,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耕地質量建設,。此外,,建立健全國家、省,、市,、縣四級耕地質量監(jiān)測網絡體系,形成系統(tǒng)性合力,,確保耕地質量提升各項舉措真正落地見效,。 (作者:金觀平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