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步七旬老太手編蝦籠50年
73歲的袁群第:編蝦籠“從前為生計,,現(xiàn)在為情懷”

①73歲的袁群第老人巧手編織蝦籠,。

②編蝦籠是個細(xì)致活。

③精巧的蝦籠,。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 記者馬駿 通訊員周雪平
“放點蝦餌進(jìn)去,,就能把蝦困在里面出不來,!”曾經(jīng)的民間“神器”——蝦籠,,如今不少年輕人可能比較陌生,,但寮步鎮(zhèn)塘唇村73歲的袁群第卻一編就是50年,,已成為一種生活習(xí)慣,。
老人說,編蝦籠“從前為生計,,現(xiàn)在是為情懷”。現(xiàn)在她的一家子常常分工合作做蝦籠,,基本上家人都是手編“達(dá)人”了。
“一拿竹篾就知道好不好”
春天多雨,,空氣相對濕潤,,正是一年當(dāng)中竹子柔韌度最好的時候,。73歲的袁群第與老伴梁伯又開始忙碌起來,。先是梁伯到自家種的小竹林里砍竹子,,一一拉回家中,然后袁群第用熟練的手法將竹子開成厚薄均勻的竹篾,。
“太干燥了容易折斷,,也容易傷手�,!痹旱谝贿呴_篾一邊輕松地跟記者聊著,。袁群第說,,竹篾要大小均勻,編出來的蝦籠才美觀,,厚薄程度也很關(guān)鍵,,太厚了不好編,,彎曲時容易起竹絲劃傷手,,而太薄了又很容易折斷,,“這些全憑手感,,一拿竹篾就知道好不好,�,!痹旱谡f。
袁群第直言,,做蝦籠是個細(xì)致手工活,,一點都馬虎不得,,比如手編籠蓋,除了竹片一端要削尖容易插進(jìn)去外,,每片竹篾都要削得光滑才行,,這樣才不容易劃破手指,。
據(jù)袁群第回憶,,她1969年結(jié)婚到夫家就開始學(xué)習(xí)編織蝦籠貼補家用�,!耙婚_始才幾毛錢一個,,10個蝦籠一捆就賣幾塊錢”,但同樣有著勞累后的收獲與滿足,。曾經(jīng)的艱苦歲月也磨煉了夫妻倆吃苦耐勞的品格,,他們也靠這門手藝養(yǎng)大了三個孩子。
“做了幾十年了,,習(xí)慣啦”
據(jù)了解,,蝦籠編織這一手藝是在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普及開來的,曾是不少家庭的賺錢之道,。袁群第回憶稱,,原來村里的婦女總是聚集在長巷口一起編織蝦籠,不過現(xiàn)在需求大不如前,,即便老一輩也越來越少人編蝦籠了,。
采訪期間,老人的大女兒阿玲恰好回家看望他們,,一聊起手編蝦籠,,她很快便打開了“話匣子”。阿玲以略帶感慨的口吻說,,她和兩個弟弟從小就學(xué)這門手藝,,“大約6歲開始學(xué)習(xí),10多歲時已可踩著自行車帶著蝦籠到集市去賣了,。”
每天放學(xué)回家就要手編蝦籠,這曾一度讓阿玲覺得委屈難過,�,!耙驗榭吹絼e人家的小孩都可以去玩,而作為小孩子的我常常很羨慕,�,!卑⒘嵴f,雖然小時候覺得不理解,,但慢慢長大懂事后,,也深切感受到身為父母的不易,自然就不會再抱怨,。
隨著社會發(fā)展,,如今自己到河里放置蝦籠捕河蝦的人越來越少了,來買蝦籠的人也愈來愈少,。為此,,兒女們都勸老人不要做了,但是老人就是閑不住,�,!白隽藥资炅耍�(xí)慣啦,,不做反而不習(xí)慣,!”袁群第一再堅稱,做了總會有人要,。
因為勸不動老人又怕老人辛苦,,每次回來看望老人的時候,三個子女總是幫著媽媽手編蝦籠,。在一定程度上對老人而言,,編蝦籠原來是為了生計,現(xiàn)在卻是一種情懷和習(xí)慣,。
全家常聚在一起編蝦籠
阿玲一面和媽媽輕松閑聊,,一面開始手腳麻利地編起蝦籠。她將竹篾緊緊纏繞在一個小竹圈上,,直到鎖成一個小竹梗,,里面放上一個陳年的蝦籠模子。然后竹篾橫豎交叉,,上兩根,、下兩根交叉纏繞,前后僅10多分鐘便編織30余圈,,一個蝦籠雛形便躍然手上,。
“盡管現(xiàn)在需要蝦籠的人少了,,但這個手藝能傳承下去,心里感覺很幸福,。 ”
整個編織過程中,,阿玲幾乎不用看著竹篾,雙手異常靈活,,像在竹篾上彈鋼琴似的,。做好的蝦籠雛形,還要放到旁邊水桶里浸泡幾分鐘,,最后才交給母親收口,。“剩下就是將蝦籠口盤好了,,這個我做得總是不夠好,,一般都是我媽來最后收尾�,!卑⒘嵴f,,她和兩個弟弟比較擅長編織,但是砍竹子,、開竹篾,、盤口等細(xì)致活兒,則沒有父母做得那么好,。
現(xiàn)在只要有空,,三個子女以及孫輩時常會回到老屋,看望老人并陪著老人一起手編蝦籠,。袁群第欣慰地說,,如今孫輩的孩子對竹編蝦籠也很感興趣,一來就會纏著她編織蝦籠,�,!氨M管現(xiàn)在需要蝦籠的人少了,但這個手藝能傳承下去,,心里感覺很幸福,。”袁群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