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7月5日 題: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勞動教育為何“熱”起來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丁樂 鄭天虹
小學生會做一日三餐,初中生能煲湯,,高中生懂理財……無論是上學的動手實踐課程,,還是即將到來的暑期家務作業(yè),,廣州不同于常規(guī)課程的勞動教育引發(fā)各界討論,。
五花八門的內容有必要嗎?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是未來人才的標配嗎,?應試壓力下的“勞動教育”能否落實,?
勞動教育是為了什么?
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做好2019年中小學生暑假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到,,鼓勵布置活動性、實踐性、探究性作業(yè),;要求各級各類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專題開設暑假研學實踐課程。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廣州多所中小學要求學生暑期多勞動,、多實踐,包括社會調研,、做菜煲湯,、刺繡繪畫等等。
其實,,今年5月底發(fā)布的《廣州市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就提出了小學生會做一日三餐,初中生能煲湯,,高中生懂理財等,,涵蓋家務、班務,、社會服務,、職業(yè)體驗、科創(chuàng)實踐等多方面,,并希望將勞育推廣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
受訪老師反映,如今,,有學生軍訓一周一件衣服穿到底,,不會洗衣服,家務活由保姆包辦,;有學生追求新品名牌,,向父母要錢不惜惡語相向甚至做出造成人身傷害的事……這些現(xiàn)象之所以頻發(fā),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務不是學生該操心的事”“有錢什么活都不用干”等錯誤觀念,,潛移默化地打消了不少孩子對勞動的尊重和熱愛,,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對此,,勞育是一劑良藥,。廣州市教育局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處處長林海英說:“從生活技能到知識文化,再到自身修養(yǎng),,我們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追求幸福,、體驗幸福和獲得幸福必備的基本素質。勞動教育必不可少,�,!�
勞動教育的推廣難在哪?
早在2015年,教育部等部委就出臺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用3至5年時間,,統(tǒng)籌資源,構建模式,,推動建立課程完善,、資源豐富、模式多樣,、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形成普遍重視勞動教育的氛圍”。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提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
就讀于廣州市番禺區(qū)實驗中學的陳思睿通過上烘焙課學會了做曲奇,、蛋糕、蛋撻等點心,�,!叭绻笕瞬辉诩遥梢宰约航鉀Q吃飯問題了,�,!彼f,“我們還帶著自己制作的糕點去社區(qū)看望孤寡老人,,也組織過義賣,。做點心自己快樂,幫到別人也開心,�,!�
“現(xiàn)在不學以后更學不會”“起碼出國后自己能做中餐”……不少家長對加強勞動教育表示認可和贊同。學生家長陳綺云說,,進行勞動教育之后,,孩子動手能力增強了,做事情更有自信了,。孩子在家做洋蔥土豆燜牛腩,,切洋蔥眼淚直流時,看著很可愛,。
教育界人士認為,,勞動不僅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還提升耐心,、毅力等品質,。隨著時代發(fā)展,,在簡單的生存、生產技能以外,,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教育還有利于提高人才國際競爭力,。
但是,推行勞動教育仍面臨著不少挑戰(zhàn):有的學校對勞動教育理解有偏差,,落實不到位,;仍有老師按常規(guī)課程教學,理論講解過長導致來不及實操便下課,;有的學校流于形式,,把勞動教育與參觀游玩等混為一談;各類資源緊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正常教學,。勞動教育場所缺乏,、設備及人員不足、時間安排不當等問題也亟待解決,。
勞動教育該如何開展,?
教育界人士認為,對勞動教育的正確定位和理解尤為重要,。
在廣州市荔灣區(qū)華僑小學綜合實踐課教師鄺敏潔看來,,勞動教育不止是技能學習,,更是一種價值觀的養(yǎng)成,,重點不在于學會,而在于鼓勵動手與培養(yǎng)興趣,,從而感悟生活與做人的道理,。
同時,勞動教育必須基于成長規(guī)律,,考慮階段性發(fā)展,。同樣是煲湯,低年級學生學習怎么搭配食材即可,,高年級學生可進一步了解背后的飲食文化,、地域差異、歷史知識等,。
廣州市教育研究院課程教材研究室副主任鄒立波認為,,勞動教育應區(qū)別于學科教育,又滲透于各學科中,。比如,,可以和已有的社會實踐活動課程結合,并在常規(guī)課上提倡多動手,。項目內容上,,勞動教育可以結合地域特色,,各地風俗習慣、傳統(tǒng)工藝等都值得去了解,。此外,,城市有動植物園、農村有農耕田地,,加上各類職業(yè)學校,、蔬果基地等,城鄉(xiāng)學校各有發(fā)揮空間并能相互補充,。
廣州市荔灣區(qū)龍津小學校長李紅建議,,充分調動社會資源,走出校門,,“打破”圍墻,,“人人都是勞動教育老師”。同時,,還應積極引導家長參與,,除了多指導孩子做家務、營造勞動氛圍外,,還可以到校傳授自身職業(y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