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賀俊通訊員王新帥
人物:吳光輝
時間:5月16日
人物介紹
吳光輝,,1960年生, 湖北武漢人,,全國政協(xié)委員,現(xiàn)任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委員,,國產大型客機C919總設計師。1982年從南京航空學院畢業(yè)后,,他一直從事飛機設計工作,,先后擔任998、ARJ21等多型號飛機的總設計師,,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等多項榮譽,,為我國航空工業(yè)做出突出貢獻。
對話背景
離開武漢40年,,吳光輝依然能說一口標準的武漢話,,甚至能區(qū)分出武昌與漢口的口音。
當年那個從漢口坐船到南京的少年,,如今已生華發(fā),。從普通設計員到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院長,以及多個機型的總設計師,,吳光輝的腳步從未停歇,。
5月5日,國產大飛機C919成功首飛,,舉國沸騰,。5月16日,在上海,,吳光輝向楚天都市報記者暢談大飛機之路,。
首飛成功后終于松口氣
記者(以下稱“記”):國產大飛機首飛成功令國人振奮,聽說首飛前夜你沒睡好,?
吳光輝(以下稱“吳”):是的,,凌晨一點多鐘才睡著,,睡前還在想飛機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早上六點起床后就跑到現(xiàn)場看飛行員登機,。起飛那一瞬,,我才覺得有點累。其實,,飛機狀態(tài)在3月底就基本到位了,,之后就是不斷讓飛行員熟悉,不斷滑行,,這個準備過程有些緊張,。
記:你對首飛滿意嗎?
吳:首飛還是非常完美的,,我們的設計得到了初步驗證,這背后是大量的準備工作,。
C919于2007年立項,,2015年11月2日下線,當時中央也發(fā)來了賀信,。之后,,我們又做了大量的地面試驗、飛行員培訓,、飛機調試等進一步的準備工作,,以應對將來可能會出現(xiàn)的任何意外。如首飛時重心算得準不準,,焦點對不對,,能不能按照設計參數(shù)百分百保證平穩(wěn)飛行等等。現(xiàn)在,,我總算是舒了一口氣,。
記:能夠對首飛進行現(xiàn)場直播,說明我們有這個技術自信,。
吳:從地面到空中,,是一個質的飛躍。國際上也有首飛出問題的,,一旦首飛出意外,,可能導致一個型號的消亡。我們不僅現(xiàn)場直播了,,甚至把駕駛艙的實時畫面向公眾開放,,這在國際上是從來沒有先例的。甚至有些制造商問,,晚上是不是偷偷飛過一回,?我告訴他們,,這個真沒有。
大飛機并不是政績工程
記:C919是單通道的150座級的大飛機,,當初為什么不是設計200多座的雙通道大飛機,?
吳:從我們技術人員的角度講,是希望上雙通道的,,挑戰(zhàn)更大,,但我認為專家組的決策是對的。國內市場上70%是這樣150座級的單通道客機,,國際市場上也是,,中國急需這樣一款產品。大飛機不是政績工程,,它既要取得技術成功,,也希望取得商業(yè)成功。很多供應商說我們是在一個正確的時間,,選擇了一個正確的機型,,推出了一款高水準產品。
記:供應商還是很看好的,。
吳:2008年我們開始找供應商時,,正好遇到全球金融危機,飛機制造商的退單很嚴重,,很多商務機一架都賣不出去,。C919對世界航空市場是個利好,供應商非常好選,。當時世界主要飛機發(fā)動機供應商之一的CFM公司研發(fā)了一款新發(fā)動機,,能在現(xiàn)有油耗基礎上降低10%-13%,當時燃油花費要占飛機運營成本的50%,。然而,,馬上要進入生產,卻找不到用戶,。我們選了這款發(fā)動機之后,,波音737和空客320也很快換了這款。
我們還跟很多供應商提出,,有些新技術能不能在中國本土化,,通過C919成立了16個合資企業(yè),駕駛艙里很多東西都是在中國生產的,。
記:之前有報道說,,買我們飛機的錢都能鋪到太空了,看來大飛機的前景非常廣闊,。
吳:國際上跟我們同類的飛機,,最新價格是一架要一億美金,,中國市場未來20年大概有3000架的需求量,未來30年則預計需要 5000-6000架,,市場很樂觀,。我覺得C919有望打破歐美在大型客機領域的壟斷,成為世界上銷售很好的飛機,。
曾在襄陽考得飛行執(zhí)照
記:聽得出來,,您的武漢話還是很標準哦。
吳:我出生在武昌,,在漢口的桃源坊小學讀過,,初中是在三十四中和十八中,高中跟著支援三線建設的父母在江西讀的,。
記:聽說當年您是在武漢報考的南京航空學院飛機設計專業(yè),?
吳:是的。我一直都很喜歡電子,,高中時自己組裝過收音機,。當時沒什么條件,就在木板上鉆孔打鉚釘,,用漆包線固定住,拿變壓器做電源,,調臺的是一個空氣電容,。雖然組裝的收音機連個外殼都沒有,但是效果不錯,,還能收聽到臺灣的廣播,。
報考飛機設計專業(yè)的過程還挺有意思,我們77級那年是第一屆恢復高考,,那時我還在蔡甸上山下鄉(xiāng),。當時,航空院校的專業(yè)都是保密的,,要錄取后再填專業(yè),。那天是元宵節(jié),我跟堂姐夫一起看通知書,,有雷達,、自動控制類的專業(yè),最終填了飛機設計專業(yè)為第一專業(yè),。當時我開玩笑說這專業(yè)好,,將來能當總設計師,沒想到后來真的就成了,。
記:據(jù)了解,,為了C919,,你還到湖北的蔚藍航校學過開飛機。
吳:是的,。要想設計好飛機,,必須了解它,包括環(huán)境,、法規(guī),、機場、氣象,、航路,、規(guī)定等都要了解,至少得懂怎么開飛機,。2013年,,利用周末和節(jié)假日,我去襄陽學飛行執(zhí)照,。我是里面年齡最大的學員,,學了兩三年,現(xiàn)在已經拿到了飛行執(zhí)照,。
記:研制飛機的過程動輒數(shù)年,、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生活難免有些單調枯燥,,是什么讓您堅持下來?
吳:說實話,,我們這代人還是有航空情結的,,堅持下來確實不容易。我剛工作的地方在閻良,,坐趟車去西安要3個小時,,單位很閉塞,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不知道,,可也正因為任務很飽滿,,也過得很充實。這些年來,,我很少休假,,一直很忙,也就這樣一直干了下來,。
進入市場還要有個過程
記:大家都很關心大飛機什么時候能真正進入市場,,在此期間你預見還有哪些困難。
吳:真正進入市場還需要一個過程,。接下來,,我們要按照國際航空條例來做適航取證,。空中試飛是一件高風險的事,,別看現(xiàn)在每天有成千上萬架飛機在空中飛,,大家還是認為有風險,每往前走一步都非常艱難,。
比如,,要考慮飛行中的一些惡劣情況,像結冰問題,。表面形狀不同,,結的冰也不同,我們要先進行風洞實驗得到大致冰型,,然后把這個冰型人為加上去進行試飛,;還要驗證自然結冰情況,當初的ARJ21飛機曾苦苦“追冰”4年,,國內很難遇到結冰天氣,,即使結冰也很難達到標準厚度,起不到試驗效果,,后來還是到北美的五大湖去進行了此項試飛,。
記:現(xiàn)在中央提出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備受關注,這對大飛機應該也是機遇,。
吳:對,,機遇很大。李克強總理出訪非洲時,,就幫我們推銷過ARJ21飛機,現(xiàn)在剛果(布)已經買了兩架,。新加坡的一個租賃公司也簽了我們20架C919,。所以,“一帶一路”給我們帶來了很大機遇,,沿線國家對大飛機的需求量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