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曾經“活”在當下 讓傳統(tǒng)接續(xù)未來
“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tǒng)的未來”這是2019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當今的博物館愈加遠離昔日高冷的形象,,通過重新定義自身,,不但變身為面向大眾的,、全民的公共文化空間和極具歷史和當代交融性的城市會客廳,,而且具有了更多的交互性,。眾多博物館讓文物“開口”說話,,以觀眾為中心,,正在讓自身成為文化中樞,,成為創(chuàng)意與知識相結合的平臺,。
博物館不單單是展示過往,更要把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文化自信引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對此,讓文物走上前臺,,講述自身故事,,無疑是一條具有極強感染力的宣講之路、邀約之路和通向未來之路,。博物館需要在以下三個層面上多著力,,讓曾經“活”在當下,讓傳統(tǒng)接續(xù)未來,。
首先,,讓文物說話,不斷增加及創(chuàng)新設計社會教育活動,,增強參觀體驗,,真正使文物從冰冷的櫥窗里“走”出來,,更好地詮釋文化內涵和生命力。每一件文物都見證著歷史煙云,,承載著生動的故事,。了解中國歷史,感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不能僅僅看一些擺放,、靜置的器物,而是要被激發(fā)和被感染,,從而用好奇之心,、探究之心主動融入浩瀚而輝煌的歷史文化之中。這其中,,最好的“引路人”便是文物本身,。人與文物產生互動,才能了解到鮮活,、有層次感的歷史,。對此,需要博物館工作者通過更為生動的講解和更為多元的體驗活動吸引觀眾,,同時善于借助現代科技及互聯網提升展陳品質,。
其次,積極發(fā)揮文物復仿產品的作用,。這些與真實文物一般大小,、且飽含文化和歷史信息的文物復仿產品,雖說不是文物,,卻理應受到重視,。可以想象,,當我們把散落在世界各大博物館中的樂舞陶俑,,按照其實際大小原樣復制后,數百上千個同一類別的“文物”站在一起,,將是何等壯觀與奇妙,。這類包含豐富的文物信息的復制品,不但具有極強的移動性,,更可以將某一時代,、某一類別的文化歷史以“三維通史”的方式直觀呈現。無疑,,無論是在文物數據的掌握方面,,還是在包括陶俑在內的文物修復及復制方面,博物館具有強大的智力及人力優(yōu)勢,,完全可以用“文物集團”的方式集體講好文物自身的故事,。
最后,,讓歷史文化輕松地走進當代生活,增強時尚性和親民性,,離不開博物館對文創(chuàng)產品的開發(fā),。近年來,隨著文創(chuàng)熱的興起,,不少博物館通過與相關文創(chuàng)設計企業(yè)的合作,,正在讓文物以年輕的姿態(tài)融入百姓,“活”在當下,。文創(chuàng)產品的核心是文化,,是文化巧妙地與時代和人們的需求相掛鉤。對于廣大博物館來說,,設計開發(fā)文創(chuàng)產品的最終目標不是為了上展柜,,而是盡可能多地與大眾生活發(fā)生關聯,從而讓歷史內涵,、文化自信從容深情地走進日常生活,,傳承文化基因,造福當代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講,,博物館開發(fā)文創(chuàng),不是趕時髦,,不是簡單地響應國家的相關文件,而是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的使命使然,,應當努力為之,。
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文化充盈于當代社會,,離不開廣大群眾的接受與參與,,而博物館是連通文物與公眾的橋梁。對此,,廣大博物館已經且還將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在與社會各界的緊密合作中,讓文物生動講述古往今來的故事,,讓“文化中樞”成為連通歷史與未來的“文化中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