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拆掉的是老建筑,,消失的是城市記憶
近日,,安徽一棟擁有60年歷史的老建筑,陷入了存廢之爭,。這棟二層青磚黛瓦的老樓,先后作為屯溪市人民委員會辦公樓,、徽州行署文教局辦公樓等,,見證了建國初期徽州地區(qū)地方政權(quán)的建立和運轉(zhuǎn)過程,也是黃山市尚存罕見的上世紀50年代建造的徽式建筑,。有報道稱,,該建筑的屋瓦、石臺階遭到破壞,,疑似已進行拆除工作,。對此,黃山市相關(guān)部門回應表示,,掀掉該樓屋瓦,,并非官方意見,已叫停這一行為,,并已要求有關(guān)機構(gòu)加強對該樓的維護,。
據(jù)黃山市政府網(wǎng)站介紹,距這棟老樓僅30多米的屯溪老街,,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具有宋、明,、清時代建筑風格的步行商業(yè)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與那些明清時代上百年的老建筑相比,,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建筑,,到底有沒有保留和保護的必要?
其實,,在文保領(lǐng)域,,一般50年以上的建筑,就可以被歸為歷史建筑,。歷史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載體,,反映了當時城市的精神,記錄了一個城市的發(fā)展,,是一個城市的記憶,。歷史建筑也多是一個城市的地標,比如一說起巴黎,,人們的腦海里就會出現(xiàn)埃菲爾鐵塔,,一說起蘇州,就會想起蘇州的園林,,一說起上海,,就想到了海派文化的特色標志——石庫門,。
拆除老建筑的理由很多,比如沒有下水管網(wǎng)等基礎配套,,生活不便,;老建筑多位于城市核心區(qū),,要為城市發(fā)展讓路,,等等。但是,,如果隨意把一個城市的老建筑拆除,,這相當于把一個城市的歷史抹去。特別是在城市化,、全球化加速發(fā)展的今天,,如果沒有了老建筑,沒有了這些歷史和記憶,,這個城市和其他城市,,甚至與“鋼筋水泥的森林”有什么差別呢?
在城市發(fā)展中,,不乏這樣的教訓,。比如1992年,在一片反對聲中,,濟南老火車站被拆除,。這座由19世紀德國著名建筑師赫爾曼·菲舍爾設計、典型的德國風格日耳曼式車站建筑,,曾被稱為“到遠東最值得看的第一站”,。當時拆除的理由是老火車站經(jīng)多年使用,已不堪負重,,客流量遠超過老火車站候車室容量,。盡管專家和市民都建議,可以通過擴建濟南東站來解決客流等問題,,但依然無法阻擋拆除的步伐,。
古城區(qū)、老街等發(fā)展到一定階段,,適度的“提升改造”是必要的,。當前,真正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歷史底蘊的建筑已經(jīng)越來越少,,同一風格的“人造景觀”卻越來越多,,一拆了之非常簡單,但保護需要更詳細的規(guī)劃和調(diào)研,,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和公眾的意見,,來決定究竟是原址保留,、搬遷保留,還是異地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