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六夜,古代科舉考場發(fā)生了什么
對及第者來說,,貢院只是他們今后光輝前途的新起點,,和宦海沉浮相比,九天六夜的科場更只是尋常經(jīng)歷而已,。
中國古代讀書人為金榜題名苦讀備考,,積年艱辛,向有十年寒窗之說,。其實,,不僅是備考之路道阻且長,就是一舉成名前的科場考試,,考場生活之艱難,,也讓無數(shù)舉子苦不堪言,乃至被形容為“三場辛苦磨成鬼,,兩字功名誤煞人”,。
從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立,到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存續(xù)了1300多年,,大約十萬名進士和百萬名舉人從科場走出。貢院生活雖然辛苦,,但對將要承擔“天降大任”的學子們而言,,也不失為一種“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的歷練,。
北宋中期才有專門貢院考場,,1.3平方米的號舍是標配
在科舉制度剛剛產(chǎn)生的隋朝和唐朝初期,科舉并沒有專用的考場,,一般是借用吏部辦公區(qū)舉行考試,。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科舉考試由吏部改為禮部主持,,“始置貢院”,,作為考試專門機構(gòu),。但此時的貢院仍然借用禮部或尚書省等機關(guān)辦公區(qū),考試時臨時搭設考場,,考完恢復原狀。
大致在北宋中期以后,,官府才開始修建專門的建筑作為貢院考場,。貢院內(nèi)部設置成排的相互隔開、相對獨立的小房間,,即號舍,,考生在號舍參加考試。根據(jù)考生人數(shù)多少,,各地貢院號舍少則數(shù)十間,,多則三五百間、上千間,,清代北京順天府貢院甚至有號舍10420間,,江南貢院更是達到20644間。
然而,,貢院整體規(guī)模的宏大,,不能掩蓋號舍單體空間的狹窄逼仄。每間號舍三面有墻,,唯有南面無門敞開,,內(nèi)部寬3尺、深4尺,,前檐高6尺,,后墻高8尺,,建筑面積大約1.3平方米左右,。如此狹小的空間,被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逼真地形容為蜂巢,“其歸號舍也,,孔孔伸頭,,房房露腳,似秋末之冷蜂”,。
1.3平方米的號舍還不是每個考生都能享受的正常待遇,。在貢院的建造過程中,會有偷工減料的現(xiàn)象發(fā)生,,號舍面積嚴重縮水,,窄到“廣不容席”,一床草席都放不下,;矮到“檐齊于眉”,,前檐只和人的眉毛持平�,?忌涣硕嗑�,,就腰酸背疼。
明清時期,,科舉鄉(xiāng)試,、會試一般三年一次,所以號舍使用一次后,,就得封存三年,,直到下次考試才開啟。三年間無人整理,,號舍里泥灰遍布,,塵土飛揚,掛滿了蜘蛛網(wǎng),。有的號舍破舊到“上雨旁風,,架構(gòu)綿絡”,連風雨都不能遮擋,。
按照當時科舉制度規(guī)定,,破損考卷作廢,答卷人自動落榜,。所以,,考生們寧肯自己被淋成落湯雞,也會護考卷周全,。只是如此一來,,發(fā)揮水平不免受到影響。即便是能遮風擋雨的堅固號舍,,考生在進入號舍開考之前,,還得自己動手,,清理出一個相對整潔的考試環(huán)境。
數(shù)天考試不得離開考場,,吃喝住用都是挑戰(zhàn)
和今天高考一樣,,古代科舉一般都要考數(shù)場,時間持續(xù)數(shù)天,。和今天高考不一樣的是,,考生在連續(xù)數(shù)天的考試中都不能離開考場,一切吃喝拉撒均要在貢院進行,。
明清鄉(xiāng)試,、會試均有三場考試,考生一場考試就要在號舍里連續(xù)待上三天兩晚,,三場試下來就是九天六晚,。只有每場考試結(jié)束的那天晚上,考生才能回到住地休息,,換洗衣服,,整理被褥,更換筆墨紙硯,、餐食燭臺,,以備明朝再戰(zhàn)一場。
貢院不解決伙食,,考生需自帶食物,。唐朝進士陳存能“將試前夕,宿宗人家,,宗人為具入試食物,,兼?zhèn)涑渴场保捎H戚為其準備考試餐食,。在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富�,?忌梢蕴崆百徺I月餅,、蜜橙糕、蓮米,、圓眼肉,、人參、醬瓜,、板鴨等美食,,還有“阿魏”等助消化的中藥。寒門舉子囊中羞澀,,或是帶夠幾天的干糧充饑,,或是略備糧米蔬菜,,在考試間隙自己生火做飯。每個號舍“前置爐一個,,炭一簍,為士子煲茶湯飯食之用”,。
明清鄉(xiāng)試大都在火熱八月進行,,酷暑難耐,考生揮汗如雨,,隨身用竹筒灌裝的飲用水大多只夠喝一天,,后面兩天只能喝貢院井水。而貢院水井三年一用,,清洗不夠及時,,水質(zhì)沒有保障,加上食物容易腐敗變質(zhì),,經(jīng)常有考生在貢院突發(fā)腸道疾病身亡,。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福建鄉(xiāng)試,頭場就有4個考生病死貢院,,第二場又有3人因病魂斷號舍,。
貢院夜間鎖院,考生只能在1.3平方米的號舍內(nèi)睡覺,。號舍兩邊磚墻上離地面大約一尺五寸和兩尺五寸高的地方,,設計有上下兩道磚縫即磚托,用以擱放兩塊一寸八分厚的號板,。下面的號板靠里,,可以當椅子坐;上面的號板靠外,,可以當桌子用,,如此便組合成一套考試桌椅�,?忌鷮⑸厦嫣柊迦∠�,,與下面的號板一起擱放在下層磚托內(nèi),便組合成一張床板,,用以在夜間休息恢復精力,。
唐代進士科考試一般在農(nóng)歷正月舉行,時值隆冬,,長安寒意侵體,,考生們盡管“攜脂燭水炭”,用以取暖,,但“分坐廡下,,寒余雪飛,,單席在地”,在走廊下席地而坐,,不免凍手凍腳,。南宋正月省試時,考生被臨安(今杭州)的濕冷天氣“魔法”攻擊,,“筆硯冰凍,,終日呵筆,書字不成,,縱有長才,,莫克展布,年高之人,,至有不能終場者”,。明代會試亦是在農(nóng)歷二月中上旬舉行,北京天氣更加寒冷,,滴水成冰,,考生只能哆哆嗦嗦地答題。直到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朝廷念及北方二月“天氣尚未和暖”,,方將考試時間改為三月中上旬。
火災事故頻發(fā),,號舍條件逐步改善
吃喝住用中的艱辛還只是尋常之事,,對考生最大的威脅,是各種安全事故導致的人員傷亡,�,?忌谪曉簝�(nèi)白天生火做飯,夜間秉燭照明,,冬日還要燒炭取暖,,號舍又是低矮的磚木結(jié)構(gòu),火災等安全事故遂難以避免,。
北宋神宗元豐末年,,東京(今開封)貢院在開考前夜突發(fā)大火,負責考務的官員和吏卒有14人(一說40人)喪身火海,。事后京城內(nèi)有傳言“燒得狀元焦”,,貢院修復后重新開考,果然是名為焦蹈的考生高中狀元,。
明英宗時期,,貢院火災頻發(fā)。正統(tǒng)三年(公元1438年),,順天府鄉(xiāng)試剛考完第一場就發(fā)生火災,,號舍和試卷都被焚毀,,所幸沒有人員傷亡。但后來的考生就沒這么幸運了,,明英宗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會試,,貢院起火,每排號舍的房門和貢院大門均緊鎖,,十多名考生葬身號舍,,“焦頭爛額、折肢傷體者不可勝計”,。但朝廷并沒有從這次火災中吸取足夠的教訓,更談不上完善貢院消防設施,,以致三年之后發(fā)生了更為慘烈的火災,。
天順七年(公元1463年)會試第一場考試期間,在貢院巡查考場的士兵生火取暖,,引發(fā)火情,。負責考務的御史焦顯死守考場紀律,“扃其門”,,緊閉貢院大門。里面的舉子無法逃脫,,外面的軍士也不能進入貢院救火,,以致“燒殺舉子九十余人”,燒傷者不計其數(shù),。
事后,,明英宗為示撫恤,贈予死去的舉子進士出身,,還親自為他們撰寫祭文,。朝廷將罹難者遺骸收斂后,分成六個大墳安葬在北京朝陽門外,,立碑曰“天下英才之墓”,。這次火災的親歷者舉子陸容,在其書《菽園雜記》中收錄了時人寫下的一首七律悼詩,,“回祿如何也忌才,,春風散作禮闈災。碧桃難向天邊種,,丹桂翻從火里開,。豪氣滿場爭吐焰,壯心一夜盡成灰,。曲江勝事今何在,?白骨稜稜漫作堆”,,讀來令人不勝唏噓。
除火災外,,因建筑質(zhì)量問題,,科場上其他安全事故也頻有發(fā)生。清乾隆時,,江西吉安府院試期間,,考棚突然倒塌,壓死正在奮筆疾書的考生36人,,另有多人受傷,。乾隆下詔追贈死去考生為秀才,是為“欽賜生員”,。
貢院生活的惡劣,,其實也是古代物質(zhì)條件相對較差的一種反映。在當時的條件下,,作為“掄才重地”的貢院已經(jīng)是最好的建筑之一了,。京城貢院是規(guī)模僅次于皇宮的建筑群,省城貢院則是當?shù)刈畲蟮慕ㄖ�,,無一不是謹嚴有序,,氣勢宏大。
而且,,貢院號舍的條件也是逐步改善的,。明朝初年的號舍多是木制墻板,因為屢發(fā)火災,,清代就改為磚墻結(jié)構(gòu),。為讓考生坐得舒服一些,原先磚土坐凳也改為木制號板,。不過,,1.3平方米的號舍面積沒有擴大,因為這最大程度滿足了考生獨立靜心思考作答的需要,,也便于防止作弊,。
此外,根據(jù)一些學者觀點,,古代科場生活也并不完全暗無天日,。因為留下這些凄慘記錄的,大部分是科場不得意的落魄文人,。他們記憶中的科場是其一生最大挫折,,故成為筆下的最深傷痛。而對及第者來說,貢院只是他們今后光輝前途的新起點,,和宦海沉浮相比,,九天六夜的科場更只是尋常經(jīng)歷而已。
�,。ㄗ髡呦抵袊嗣翊髮W歷史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