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館的“如意糕”“四羊方尊”巧克力,,頤和園的“頤和一盒”月餅禮盒,,圓明園荷花雪糕,玉淵潭櫻花雪糕,,四川的“青銅面具餅干”,,上海的“董其昌下午茶”,廣東的“粵光寶盒”……在近年來不斷升溫的“文創(chuàng)熱”中,文創(chuàng)美食是最引人注目的內容之一。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在人們生活中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而且形成了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與其他文創(chuàng)產品相比,,文創(chuàng)美食更接地氣,,受眾更加廣泛,,也因此而成為讓傳統(tǒng)文化“活起來”“火起來”的又一創(chuàng)新手段。
縱觀當前比較受歡迎的文創(chuàng)美食,,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偏重于“形”,也就是把文物的獨特器型復制為美食的外觀,。比如“如意糕”以“乾隆御題如意”的端首為主體造型,,表面淺浮雕兩條水中跳躍的鯰魚;“四羊方尊”巧克力的造型則來自于商朝晚期青銅禮器,。另一類偏重“意”,,即結合文化活動研制的別具特色的食品。比如“董其昌下午茶”,,就是配合上海博物館“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推出的根據董其昌畫風拉花的咖啡,,以及特制茶點。而不論哪一種類型,,都充滿文化氣息,,帶給人獨特的感受。不過,,毋庸諱言,,當下也有一些文創(chuàng)美食“中看不中吃”,外觀雖然精巧,,但是口味一般,,或者含糖含脂量過高,不符合現代人健康飲食習慣甚至食品衛(wèi)生基本指標,;另有一些則“中吃不中看”,,打著文創(chuàng)的名頭,卻制作粗陋,,或者跟風抄襲,、缺乏創(chuàng)意,喪失應有的文化內涵,。
文創(chuàng)美食,,顧名思義,必須是文創(chuàng)和美食的結合體,。其中,,文化是靈魂,美食是載體,,二者缺一不可,。那么,如何把二者更好地統(tǒng)一起來呢?筆者以為,,首先應明確并堅守食品安全的底線,。文創(chuàng)食品是名副其實的“進口”貨,事關人們的生命健康,,尤其少年兒童往往更容易被文創(chuàng)美食吸引,,食品安全不可不慎,必須嚴格遵守衛(wèi)生標準,,并在包裝上標明原料,、生產日期、保質期等,,讓人們看得舒心,、吃得安心。同時,,還應堅持文化的標準,,加強創(chuàng)意開發(fā),提升食品的文化附加值,,做到物有所值,、物超所值。在這方面,,應特別突出文物或文化活動中最閃亮的特征,。不管是一個蛋糕、一塊巧克力,,還是一支雪糕,、一根棒棒糖,它所能承載和表現的文化因素都受到材質和體量的限制,,既不可能像文物原型那樣細致入微,,也不可能像影像資料那樣周到全面,那么,,就必須抓住文物中最精華的局部或元素,,結合現代人的審美心理,進行放大,、組合甚至夸張變形,。
此外,文創(chuàng)美食的“在地性”和“敘事性”的也不容易忽視,。比如,,僅從制造工藝而言,荷花造型的冰激凌并不難做,。然而,,當我們漫步在圓明園的荷花池畔,,一邊欣賞綻放的古蓮,一邊品嘗這款冰激凌時,,與在家里的沙發(fā)上邊看電視邊吃,,獲得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這是因為,,圓明園的歷史以及如園遺址古蓮子的傳奇故事,營造了一種不同尋常的文化情境,,讓品嘗美食的行為變成了對歷史文化的獨特身體感知,。我們知道,文化的傳承既需要知識化的理性認知,,更需要情景式的身體體驗,。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創(chuàng)美食只有超越器型的簡單復制或對文化概念,、意象的“貼牌式”生產,,結合特定的場所和情境,自覺融入文化敘事,,變成一款有故事的食物,,才能從捕獲味蕾到走入心靈,更充分地彰顯文化基因的魅力,,產生更強大和持久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