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故宮博物院前身)為明清帝王執(zhí)政及生活場所,內(nèi)藏珍品上百萬件,,其典型代表之一即為寧壽宮樂壽堂的大禹治水玉山,。玉山長0.96米,,高2.24米,,重達5000公斤,,放在高為0.6米的褐色銅鑄基座上,,是紫禁城內(nèi)體量最大的玉雕,。玉山的材料屬于致密堅硬的青玉,產(chǎn)于新疆和田彌勒塔山,,由乾隆四十六年(1781)被發(fā)往揚州,,在建隆寺內(nèi)雕刻,歷時7年雕刻完成,,再由京杭大運河被運送進京,。玉山刻的是大禹開山疏洪導水的故事。在懸崖峭壁上,、蒼松遍布的大山中,大禹率領(lǐng)眾多工匠開山泄洪,。整個玉山刻有開山場景十余個,、勞作工匠五十余名,山巔處還刻有幾個神怪,,以及奔向湖泊的動物,。大禹治水玉山無論在造型方面還是工藝方面,都蘊含著我國古代科學的營造思想,、精湛的制作技藝和燦爛的歷史文化,。
大禹治水玉山造型最突出的特點即展示極為豐富的勞動場景。工匠們采取或鑿、或釘,、或壓,、或撬、或錘,、或撞等采取多種方法來進行開山,,諸多的古代營造科學手段亦得以體現(xiàn)。
首先是杠桿的科學運用,。所謂杠桿,,就是一根有支點的長桿,支點離作用力距離越遠,,所需的作用力越小,,反之越大。工匠巧妙地運用了杠桿原理來進行開山,。如玉山的正面中下方,,兩名工匠共同用長桿撬動一塊已用繩索綁好的巨石。其中,,長桿支點與巨石作用點的距離遠小于支點與工匠施加壓力的位置,,這使得巨石能被兩名工匠輕松撬動。不僅如此,,杠桿的運用,,使得工匠所用的力為向下的壓力,無需直接上舉巨石就可以使之移動,,體現(xiàn)了古代工匠的營造智慧,。
其次是擺錘的科學運用。所謂擺錘,,就是懸掛在繩子上可往復擺動的垂球,,其在下降過程中可產(chǎn)生很大的沖擊力。工匠巧妙地運用了擺錘原理來進行開山,。如玉山側(cè)面的中下方,,兩名工匠將利用鐵索和鐵球制作了擺錘,通過將擺錘拉到一定高度,,然后釋放,,使得擺錘在下降過程中撞擊山體。擺錘的運用,,不僅有利于產(chǎn)生巨大的開山力,,而且有利于解決山體陡峭位置人工剔鑿的問題,是“借力使力”方法的科學運用,,體現(xiàn)了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
其三是車軸的科學運用,。車軸是控制車輪運動的工具,古代工匠巧妙地將其用于進行山體切割,。如玉山正面的上側(cè),,有三名工匠將兩輪車的車板改裝成一根杠桿,杠桿的一端安裝釘楔子的鐵錘,,另一端由工匠控制,。由于支點固定在車軸上,當車軸控制車輪前行時,,支點亦隨著前行,。如果預設(shè)的楔子在一條直線上,當各楔子被錘入山體后,,那么就可使山體產(chǎn)生刀切一般的齊整效果,。實際上,上述做法與我國傳統(tǒng)開鑿石料中劈的方法完全一致,。車軸的運用,,可反映古代工匠將機械運動與物理學結(jié)合運用的科學思想。
不僅如此,,大禹治水玉山造型還體現(xiàn)我國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藝,。整個玉山采用浮雕與立體雕相結(jié)合的方法,充分利用玉料天然的紋理和多變的色彩,,把嶙峋疊嶂的山峰,、蒼翠參天的古木、蜿蜒通幽的小路,、形態(tài)各異的人物形象完美的融合交織在一起,,其層次分明,凸凹有致,,構(gòu)成一幅生動自然的盛大畫面,。尤為突出的是在懸崖峭壁間成群結(jié)隊的人物,他們手持不同工具,,揮汗如雨,,奮力開山鑿石,場面恢宏,,氣勢非凡,。其中指揮者大禹位于玉山正中,核心地位予以凸顯,,其他工匠則巧妙地分布在大禹周圍。各個人物五官清晰可見,,衣著線條流暢,,表情神態(tài)豐富,,動作活靈活現(xiàn),形象栩栩如生,。不僅如此,,山巔上還雕刻有山神開山的造型,把神話題材和現(xiàn)實創(chuàng)作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產(chǎn)生了畫龍點睛的效果,。整個玉山精雕細琢,有鬼斧神工之奇妙,,獨具匠心之設(shè)計,,出神入化之水準,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工匠卓越的創(chuàng)造力和杰出的營造技術(shù),。
�,。ㄗ髡呦倒蕦m博物院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