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wǎng)北京9月30日訊 9月30日,,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共同主辦的“自然的吟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花鳥畫藝術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第二展廳正式開幕,。
此次展覽精選了60余件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館藏中國明清時期及近代(1368-1919)傳統(tǒng)繪畫中的花鳥題材繪畫藏品展出,明代陳淳《辛夷花圖》,、明代文徵明《蘭石圖卷》,、清代朱耷《鷺鷥蓉華圖》、清代鄭燮《七月新篁圖》等精品以及張大千,、徐悲鴻,、吳昌碩等人的多幅作品都在此次展覽中亮相,。
展覽打破了依照展品年代順序展示的固有格局,從符號學角度重新布局,,根據(jù)展品中荷,、梅、竹,、鳳凰,、蝴蝶等動植物符號元素的內涵意義布置展現(xiàn)。整個展覽共分為三個單元,,“新桐初引花鳥畫中的審美移情”單元介紹了中國歷代文人將人格品性賦予自然花草,,借以移情遣志的方式,展現(xiàn)了花鳥畫的自然秉性和人文意義,;“畫中聽香花鳥畫中的形神關系”單元呈現(xiàn)了中國繪畫“以形寫神”的獨特藝術表達層次,;“浪漫花語花鳥畫的吉祥寓意”單元則講述了中國花鳥畫中的圖案寓意等內容。
中國花鳥畫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一脈相承, 它浸透了深厚的人文精神,,通過對自然的描摹,,傳達一種境界和詩意,表現(xiàn)著作者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是畫家心靈的依托,情感的再現(xiàn),。明清花鳥畫的發(fā)展與變革在繪畫史上寫下了極為重要的一筆,,為花鳥畫注入了更多文人畫的意味,將大寫意水墨畫技藝和強烈的色彩相結合,,形成雅俗共賞的新風貌,,對后世影響深遠。
展陳設計方面,,本次展覽穿插了普及性的圖表等內容,,如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形成與發(fā)展圖表、中國古代文人書房圖片,、中國繪畫工具及顏料等,,圖文并茂地將中國花鳥畫濃厚的人文底蘊娓娓道來,引領觀眾感受中國傳統(tǒng)繪畫之美,。展廳里還播放展品衍生動畫視頻,、多媒體場景等,為觀眾帶來親近自然的視聽感受,。
據(jù)中國經濟網(wǎng)記者了解,,展覽將持續(xù)到12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