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千年國寶應縣木塔扭曲變形傾斜一事引發(fā)輿論強烈關注。據(jù)媒體報道,近千年來,,位于山西省朔州市的應縣木塔歷經(jīng)風雨,、地震,、戰(zhàn)爭,、不當維修,,這座世界現(xiàn)存最高大的木結構樓閣式佛塔已扭曲變形,。20世紀90年代初,,木塔修繕就正式立項,修繕方案卻“難產(chǎn)”近30年,。
乍一看,,此事頗為離奇。眼看著一處歷史古跡扭曲變形傾斜近30年,可是有關人員卻沒有拿出實際措施進行挽救,,以至于千年國寶應縣木塔到了“搖搖欲墜”的地步,,許多人目睹此情此景,心中都會有一份不解和焦慮,。
可真要說有關部門不積極,、不作為,也不準確,。據(jù)相關資料,,新中國成立后,各級政府對應縣木塔保護均非常重視,。早在1973年8月,,原文物事業(yè)管理局就組織多位專家對應縣木塔的局部傾斜加固問題進行研討。這意味著,,應縣木塔的問題不是沒有被發(fā)現(xiàn),,相應的維修行動也一直在進行中。
可當時間走到了21世紀,,出現(xiàn)了多套修繕應縣木塔的方案,,而應該采用哪一套,至今沒有結論,。從相關資料中不難看出,,每一套方案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這也成了修繕木塔至今無人能拍板的根本原因,。
木塔修繕,絕非小事,,不能倉促上陣,,需要嚴謹、科學,、專業(yè)的研究,。因此,有關部門以及專家非常審慎的態(tài)度,,并無問題,。至于哪一種方案更完善,更值得被采納,,作為外行的我們也無從判斷,,唯有把“信任票”投給領域內(nèi)的專家。因此,,各方或許都應該保持一點耐心,。
但問題在于,,時間不等人。如果任由討論無期限地進行下去,,木塔的命運恐怕就不再是“搖搖欲墜”了,。應縣木塔保護路徑既要集思廣益,又不能“筑室道謀”,。所以,,各方都應該放下一些堅持和執(zhí)著,抱著更務實,、合作的態(tài)度,,推進木塔修繕工作。眼下,,比起方案的萬無一失,,盡快拿出實際行動或許更為重要。
通過該事件,,文物修復工程中的一些痼疾也暴露在公眾眼前,。比如修繕體制還不夠完善、保護研究力量還比較薄弱,、相關人才匱乏……這也從側面說明,,修繕應縣木塔并沒有外界想象的那么簡單。那么,,政府部門如何為文物的修繕提供更多幫助,,使歷史遺跡不再遭遇應縣木塔所要面對的難題?這和扶助千年國寶一樣,,恐怕也需要相關部門拿出實際的對策和方案,。
令人擔憂的問題還有,若不是媒體此番報道了應縣木塔的困境,,公眾根本無從知曉詳細情況,。我們不能總把希望寄托在輿論場的推動力上,文物部門是不是也該主動“往前一步”,,不要等著輿論熱議來提醒,?如果真等來了千年國寶倒塌的一天,那么再多惋惜和后悔都已無濟于事,。
(作者:李勤余,,系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