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人來說,,年夜飯有著特殊的意義。它不僅象征著團(tuán)圓和親情,,從古至今更是一種獨(dú)有的文化傳承,。吃年夜飯的傳統(tǒng)從何而來?古人除夕的餐桌上都吃些啥,?現(xiàn)代人的年夜飯又有哪些講究,?折射出中國人的哪些生活變遷,?
“別歲飯”辭舊迎新
年夜飯又叫年羹飯,、合家歡,、分歲筵、團(tuán)年飯等,,它大概是中國人全年吃得最長的一頓飯,,也是國人最看重的家庭宴會。
上海市民俗文化學(xué)會會長,、華東師范大學(xué)教授仲富蘭說,,最早時,年夜飯稱為“別歲飯”,,意在告別舊歲,,迎來新年�,?梢哉f,,除夕的年夜飯既是一年辛苦忙碌、辭別舊歲的重要時刻,,又飽含除舊布新,、祈望來年的特殊意義。
關(guān)于年夜飯,,目前能夠搜尋到的最早出處來自晉代周處的《風(fēng)土記》的記載,,其中提及“酒食相邀,謂之別歲,;至除夕達(dá)旦不眠,,謂之守歲。祭先竣事,,長幼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周處是江蘇宜興人,,他的著述里存留“別歲飯”的記錄,而別歲(即吃年夜飯),、守歲,、分歲(壓歲錢)的習(xí)俗一直延續(xù)至今。
而“年夜飯”這個詞,,據(jù)考證,,最早出現(xiàn)在清代嘉慶和道光年間顧祿的《清嘉錄》中:“除夕夜,家家舉宴,,長幼咸集,,多作吉利話,名曰‘年夜飯’,,俗稱‘合家歡’,。”
在古代,,辭舊迎新時飲屠蘇酒是一大民俗,。屠蘇酒具有防病避疫的作用,相傳是漢代名醫(yī)華佗創(chuàng)制而成的,,后由唐代名醫(yī)孫思邈流傳開來,。孫思邈每年臘月,分送眾鄰鄉(xiāng)親一包藥,,并囑咐眾人以藥泡酒,,他還將自己的屋子起名為“屠蘇屋”。經(jīng)過歷代相傳,,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的風(fēng)俗之一,。古代不少詩人的詩歌中也都提到了飲屠蘇酒這一民俗,。比如宋代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彼未懹巍冻寡罚骸鞍氡K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彼未K轍《除日》:“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
古人年夜飯吃什么
年夜飯體現(xiàn)了三個重要的文化元素:團(tuán)圓、喜慶和祝愿,。從古至今,,年夜飯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主食和時令餐食。
先秦時期,,中國人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是“五谷”中的粟,、黍、稷,,也就是現(xiàn)在的小米和黃米,。先秦人的年夜飯中都有“麥飯”,也就是直接煮熟的小米飯等,,主食只有“粗糧”,。到了兩漢時期,隨著谷物等的出現(xiàn),,以及制粉技術(shù)的推廣,,年夜飯里出現(xiàn)了饅頭、餅,、面條等食品,。
如今,餃子和湯圓是中國南,、北方過年必吃的食物,,它們都代表了美好寓意。餃子在唐代已出現(xiàn)雛形,,宋代人稱為“角子”,,在元代被叫作“扁食”。因為餃子形狀如元寶,,也被賦予“招財進(jìn)寶”的含義,。過年期間,中國人還會將銅錢、糖果等包在餃子餡里,,象征吉祥如意,。
湯圓起源略晚,前身是北宋上元節(jié)(元宵節(jié))所吃的“圓子鼓豉”,。據(jù)記載,,明代所謂的“吃元宵”,,制作方法是“用糯米細(xì)面,,內(nèi)用核桃、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這已和今天的湯圓沒什么區(qū)別,。湯圓也因其形,被賦予“團(tuán)團(tuán)圓圓”的寓意,。
在古代過年,,年夜飯中的野味極為豐富,其中鹿肉最常見,,鹿尾,、鹿舌都是古人有名的下酒菜。古人的年夜飯中也有雞肉,、羊肉等,,以及魚類食品。不過,,在唐代,,由于皇帝的姓氏“李”和“鯉”同音,所以在唐代是禁止吃鯉魚的,。古人比較愛吃膾制的魚,,也就是生魚片,在唐宋時期頗為盛行,。唐代人總結(jié)出“膾莫先于鯽魚,,鳊、魴,、鯛,、鱸次之”的經(jīng)驗。
在古代的冬季,,吃新鮮蔬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保證冬季和過年期間的蔬菜供應(yīng),老百姓都需提前腌制,年夜飯也只能吃腌制的咸菜,。不過,,唐代已利用溫泉產(chǎn)生的地?zé)嵩耘喾醇竟?jié)蔬菜,供皇室享用,。而宋代以后,,由于溫室栽培技術(shù)進(jìn)一步發(fā)展,許多人家的年夜飯中出現(xiàn)了“綠色”,。宋代人的年夜飯中有一道“春盤”,,即用蘿卜和生菜等制作,綠白分明,,再插上紙花和綢花,,更添喜慶氣氛。到了正月初一早晨,,春盤還可用來“饋歲”,,即在親朋好友間饋送。
現(xiàn)代人年夜飯里的“好彩頭”
對現(xiàn)代人來說,,年夜飯的餐桌上琳瑯滿目,、食材豐富,其象征意義早已超出“吃”的范圍,。相較于“吃什么”來說,,年夜飯的“好彩頭”搭配必不可少。
全國各地依當(dāng)?shù)仫L(fēng)俗,,年夜飯里都會備上幾種有寓意的菜,,代表吉祥的含義,討個吉利的口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黃豆芽,、魚,、芹菜等。青菜因為菜梗長,,所以被蘇州人稱為“長庚菜”,,長庚就是長壽,又因顏色碧綠,,又叫安樂菜,;黃豆芽形似象征祥瑞的器物——如意,寓意吉祥如意,;魚表示年年有余,;而芹菜代表勤懇。安徽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fā)財”,。而當(dāng)家人要吃一只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來年招財進(jìn)寶,。江西南昌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等,寓意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稻米成串、八寶進(jìn)財,、年年富裕。
仲富蘭說,,上海是典型的移民城市,,普通人家的年夜飯同樣融入了江蘇、浙江,、安徽的江南年俗,。在他看來,溫情蕩漾的年夜飯,,不僅僅是一場年度盛宴,,更包含著一種美好的傳統(tǒng),一個心靈的歸宿,,一種令人尊敬的習(xí)俗,。
上海人家的年夜飯,有幾樣必備食物,,比如魚,,取其“年年有余”的意思;八寶飯,,取其甜甜蜜蜜,、喜慶吉利的意思;肉圓,、魚圓,,取其團(tuán)圓、圓滿的意思,;年糕,,取其新年順利、步步登高的意思。年夜飯的餐桌上,,上海人還喜歡擺一碗紅燒獅子頭,,取其紅火團(tuán)圓的意思。另外,,還有一道砂鍋,,放上粉絲、白菜,、蛋餃,、肉圓,有的人家還會搭配火腿,、冬筍等,,寓意紅紅火火。
而新年第一餐(多以早餐),,全國各地的民俗主要是以餃子,、年糕、湯圓等為主,,也是代表美好的祝福,。廣東部分地區(qū)新年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做好足夠春節(jié)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第一餐通常吃用米粉和蘿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芡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生活甜美,,源遠(yuǎn)流長”之意,。閩南人春節(jié)第一餐吃面線,寓意“年年長久”,。廣西壯族人春節(jié)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甜蜜如意。
精神追求從未改變
對中國老百姓來說,,數(shù)十年來,,透過一桌“年夜飯”的變遷,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國人生活狀況的巨大改善,,日子越過越紅火,。
20世紀(jì)60年代至70年代期間,是憑票供應(yīng)的時代,。為了一頓年夜飯,,不少人家需要攢半年的肉票,。不少“50后”“60后”生人回憶當(dāng)年過年的場景:由于物資不如現(xiàn)在豐富,平時家庭開銷不肯多用一滴油,、一粒米,。過年時手松了不少,一下子大方起來,,年夜飯有炸丸子,、紅燒魚、紅燒肉,,還有香噴噴的大米飯,。
20世紀(jì)90年代以后,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年夜飯的餐桌悄然發(fā)生改變,。蔬菜、瓜果,、蛋,、禽、肉類等市場品種漸漸豐富,,人們不再追求過年過節(jié)中的“大吃大喝”,。糖果、罐頭等副食品風(fēng)靡年夜飯餐桌,,鮑魚、海參等出現(xiàn)在老百姓的餐桌上,。
進(jìn)入21世紀(jì),,一部分家庭的年夜飯不再局限在家中,而是選擇外出就餐,,在飯店吃團(tuán)圓飯,,成為除夕夜的新時尚。如今,,半成品年夜飯也深受不少家庭喜愛,。隨著社會發(fā)展變遷,中國人的年夜飯越來越豐富,,形式越來越多樣,,但年夜飯背后折射的辭舊迎新、闔家團(tuán)圓等精神追求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