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們可以嘗試將傳統民間游戲與現代傳播媒介相結合,,拓展民間游戲新的發(fā)展空間,,找回中國人在傳統游戲中純真、質樸,、富有中國味道的快樂生活 溫暖的春節(jié) 快樂的游戲
春節(jié)是中國人最溫暖,、最熱鬧的日子。在這個日子里,,人們可以自由自在地放飛自己,。大家在一起交流、聚餐,、玩耍,,這些輕松快樂的生活時間離不開游戲。
節(jié)令游戲貫全年
中國人喜歡游戲,,把游戲與人格養(yǎng)成,、道德情操聯系起來�,!坝螒颉痹谥袊糯37Q為“游嬉”,。《禮記·學記》曰:“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即學習時要努力修學,,休息時就盡情游戲,。崔學古在《幼訓》中指出游戲對兒童發(fā)展的作用:“優(yōu)而游之,,使自得之,,自然慧性日開,生機日活,�,!�
中國人喜歡熱鬧,春節(jié)是中國全民狂歡的時刻,。中國人的熱鬧離不開鞭炮,,春節(jié)期間家家戶戶要燃放鞭炮,尤其是孩子們在一起放鞭炮更是快樂的游戲活動,�,!氨夼凇边^去叫“爆竹”,最初是為了驅疫,、逐祟,�,!肚G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用燃竹發(fā)爆的辦法以辟山臊惡鬼,算得上燃放爆竹的原始意義,。不知從何時起,,喜慶之日模仿“庭前爆竹”的習俗,放起爆竹來,,從而在“爆竹”驅疫逐祟的功能之上,,添加了慶賀的意思。
猜燈謎是春節(jié)期間常見的具有人文情懷的游戲,,這種游戲由謎面,、謎目、謎底三個部分構成,。謎面是謎語的主要部分,,用隱示的語言形象地描繪事物或文字的性質、功能等特征,,為猜謎者提供線索,。謎面要求語言簡潔明了,文義通俗易懂且具有趣味,。比如“大姐樹上叫,,二姐嚇一跳,三姐拿砍刀,,四姐點燈照”,。謎目是為猜謎者提供猜謎的范圍,指明猜射的方向,,通常附在謎面的后面,,如“猜四種昆蟲”就限制了猜謎的數量和種類,。謎底是謎語的答案,也是隱藏在語言中的事物本身,,如“蟬,、螞蚱、螳螂,、螢火蟲”是上述謎語的答案,。中國燈謎多姿多彩,,種類繁多,情趣盎然,。按照謎底或謎面性質的不同可以分成字謎,、詞語謎、人名謎,、地名謎,、數字謎、動物謎,、植物謎等,。猜燈謎游戲謎底均來自民眾日常生活。每年正月十五晚上猜燈謎,,可以把春節(jié)狂歡推向高潮,。
春節(jié)期間玩耍的游戲可以貫穿全年,平時玩的很多游戲在春節(jié)期間也可以玩,。游戲沒有固定的人選,,所有人均可參與,但是,,不同年齡段往往玩耍不同的游戲類型,。兒童游戲質樸自然,、活潑有趣,、群體參與性強,對時間,、場地、玩具,、人數等沒有太高要求,,如跳繩、跳皮筋,、踢毽子,、過家家,、跳房子,、捉迷藏等。青少年游戲較為復雜,,多以業(yè)余時間的體育游戲活動為主,如“兩人三足”,、摔跤,、投擲,、斗拐、投射,、貓捉老鼠等,。成人游戲則以比賽體力,、智力、技藝為主,,有高度的結構性,,限制因素更多,規(guī)則更為復雜,,講究技巧和策略,,如球類游戲、棋牌類游戲,、猜謎語、行酒令,、折子戲等,。他們以遵守游戲規(guī)則為前提,,互相較量,,比試技藝,。每個年齡段形成各自游戲圈子,以此獲得生活上的愉悅。
傳統游戲學問多
傳統民間游戲是社會化的娛樂行為,,人們在游戲中創(chuàng)造著樂趣,,在游戲中實現了心理上的滿足,。民間游戲中的滿足常常與競技中的緊張相伴,諸如掰手腕,、賽大步、猜中指,、打土仗、跳房子等游戲,,均包含了游戲者之間的勝負競爭�,!袄销椬叫‰u”要求“小雞”依次排在“雞媽媽”后面,,并緊緊地抓住前一個兒童后背的衣角,,“老鷹”在“雞媽媽”前面撲來撲去,,設法捕捉“小雞”,,“雞媽媽”張開雙臂努力保護“小雞”不讓“老鷹”捉住,。如果“小雞”跑出“雞媽媽”的保護范圍被捉住,,這個兒童則暫時離開此游戲,,觀看其他人繼續(xù)進行游戲,。這些游戲常常在非功利性和非目的性的玩耍嬉戲行為中展示游戲者的智力、體力和耐力。
許多游戲充滿兒童式智慧,�,!袄侠抢侠菐c了”就是在反復的追問中,,“老狼”突然說“十二點了”,,就回過頭來抓小朋友,,小朋友開始躲避。在玩耍的過程中,,兒童獨立完成選擇游戲、角色分配,、準備玩具和游戲情節(jié)等,,他們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在玩中獲得快樂,,在樂中學習,。
民間游戲以嬉戲,、快樂為宗旨,,但是,在游戲過程中,,也包含了豐富的教育內容,。比如“網魚”的游戲,場地大小依據人數而定,,多為長方形,,兩個幼兒扮“漁夫”,手拉手在一起當“漁網”,,站在長方形的一頭,,其他幼兒扮作魚站在另一頭。游戲開始,,漁夫向迎面而來的魚(孩子)撒網,,如果哪個孩子被套住了,就會成為漁網的一部分,,繼續(xù)向魚兒們撒網,,直到最后把所有的魚套住。如果在網魚的過程中充當“漁夫”的幼兒手松開了,,松開手的幼兒就會出局,。兒童在游戲過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魚兒”需要避開“漁網”,“漁夫”需要快速“網魚”,。魚兒是個體,,活動比較自如,漁網是群體,,活動受到彼此的制約,,但是波及面很廣。因此,,在這個利弊兼容的游戲角色里,,分工合作、相互協作以及在速度,、機智以及應變能力兼顧的情況下才能取得勝利,。
兒童在進行傳統游戲時,往往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已有的知識,,將傳統游戲與周邊的動物,、植物和人們的活動結合起來;有些兒童通過觀察家人的活動,,在自己頭腦中形成已有的印象,,他們就在游戲中虛構出種種假想的生活場景,從而實現對周圍現實和成人世界的模仿,�,!斑^家家”游戲中,扮作“媽媽”的孩子要模擬買菜,、做飯,、哄小孩、洗衣服等家務活,,扮作“爸爸”的孩子則會模擬上班,、下班、喝茶,、看報等行為,。兒童在玩游戲的時候,并非被動式照搬,,而是將童真,、童趣、童心充分展現在游戲之中,,由此建構了屬于自己的世界與游戲文化,。
在傳承中找回快樂
春節(jié)期間是民族文化集中展示時間,也是傳承民族文化最好的時間,。游戲者可以在繼承中改變游戲文化,,讓民間游戲文化在積累中豐富,,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
我小的時候最喜歡的游戲是鞭陀螺,。自己找一塊木頭,,用鐮刀慢慢砍削成陀螺,鞭子也是自己做的,。在制作陀螺的過程中,,既動手又動腦、動心,,其樂趣是現在的電子游戲所不能比的,。
其實,鞭陀螺游戲早在宋朝就是民間廣泛流行的游戲,。到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鞭陀螺附上了時代色彩,被稱為“抽漢奸”,。目前,,鞭陀螺仍然是民眾喜歡的游戲,尤其是少年兒童,,但是玩法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游戲者不用鞭打陀螺,,陀螺樣式更多,,并且在旋轉時有音樂、色彩等聲光電效果,。
記得小時候,,春節(jié)期間經常與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小伙伴們一起制作玩具,。這些玩具很多取材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如石頭、木頭,、竹子,、泥巴、紙,、雞毛,、麻繩、鐵絲,、棉線等,,無需花錢,卻可以成為兒童手中的玩具,。和父母,、小伙伴在一起制作玩具其樂融融的情景至今仍留在我的記憶中,。
然而,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高層樓房取代了平房小院式的傳統家居形式,,日趨淡化的鄰里關系將以前屋里院外跑來跑去的兒童束縛于相對狹小的居室內。城市的不斷發(fā)展以及對舊城區(qū)的改造,,使傳統意義上的游戲街區(qū)快速消失,。街區(qū)曾經是居民室內生活空間的延伸,也是兒童可以“跳皮筋”“過家家”“踢毽子”等游戲的場所,。燃放爆竹的行為也在很多城市禁止了,。
不過,許多游戲是可以實現代際轉換的,。我們可以嘗試將傳統民間游戲與現代傳播媒介相結合,,拓展民間游戲新的發(fā)展空間,找回中國人在傳統游戲中純真,、質樸,、富有中國味道的快樂生活。
�,。}圖剪紙:張 標)
(責任編輯: 李冬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