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一個與時間有關(guān)的概念,。
對阡陌縱橫的農(nóng)業(yè)中國來說,清明是“浸種耕田莫延遲”的節(jié)氣,,人們勤勞耕作,,播種希望,;對借景抒懷的文化中國來說,清明是“游子尋春半出城”的季節(jié),,草長鶯飛之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對仁義孝悌的道德中國來說,,清明是“家祭無忘告乃翁”的節(jié)日,掃墓,、祭祖昭示著血脈的延續(xù),,包含著慎終追遠(yuǎn)、明德歸厚的深切情思,。
中國人的清明時刻,,融合了天時與人時,交織著冷暖與悲歡,,也訴說著對生命的感悟與思考,。
一個節(jié)氣
勞作播種,踏青尋春
胡書強抓起一把地里的黃土,,用手指捻了捻,,眼睛便瞇成了一條線:“墑很足,今年應(yīng)該能賣個好價錢,�,!�
對于這位河南省南陽市鎮(zhèn)平縣胡家莊的農(nóng)民而言,種了幾十年莊稼,,清明總是一個好兆頭,。一過清明,霜凍散去,,氣溫回升,,地會變“酥”。變“酥”意味著泥土松軟濕潤,,正是播種好時節(jié),。
過去,胡書強只有一畝多春地,。播種時,,用鋤頭輕輕挖個窩,丟�,;ㄉ�,,用土掩上�,!把粡澗褪前胩臁�,,再挺起脊梁骨時,便感到一陣酸痛襲來,。到中午時分,,只能耕完三分左右的地。
這兩年,,胡書強買了播種機,,機器開進地里,化肥撒在前,種子播于后,,開過的地方隆起埂,。今年,胡書強流轉(zhuǎn)了十幾畝春地,,過完清明一星期,,他就要播種上花生、芝麻,,栽上紅薯,。機械解放了他的時間與身體,完成這些,,比過去種一畝春地還輕松些,。
河南信陽九華山地區(qū)是張萬的家鄉(xiāng),在那里,,忙碌的采茶季從清明前的一場春雨開始,。
“下雨后發(fā)的嫩芽最珍貴,將葉子撥開,,輕輕用手指掐斷中間的一根嫩芽,,就成為完整的一芽一葉或一芽兩葉�,!� 明前茶在綠茶中價值最高,,產(chǎn)量也最少。這兩天,,天剛蒙蒙亮,,張萬就要和家人走三里山路去采茶。
采摘,、攤晾,、殺青、揉捻,、理條,、烘干、風(fēng)選,、提香,、包裝,茶農(nóng)們要趕在清明前后一個月內(nèi)完成所有工序,。
在張萬兒時記憶中,,最“熬”人的是炒茶。父母拿著大掃把在一口大鐵鍋里來回翻動,,一炒就是大半夜,,煙熏味彌漫在屋中,,嗆得人眼淚直流。長大后,,那口鍋退役了,,取而代之的是殺青機、揉捻機,、理條機,、烘干機,,機器帶來了高效率和清潔化的規(guī)模生產(chǎn),。不再需要費力完成晾曬后的諸多工序,一天的采茶后,,張萬和父母終于可以早早入夢,。
清明時節(jié),,有人日出而作,,在辛勤勞動中完成與自然的對話;也有人吟詠而歸,,在春日夜晚里重新感悟自然,。
“10分鐘后,大家小西門見,�,!鼻迕鞴�(jié)前一晚,導(dǎo)師王老師突然在微信群里發(fā)來這條消息,。彼時北京師范大學(xué)研究生吳悅正對著電腦眉頭緊鎖,,嘗試讀懂一篇關(guān)于胡塞爾現(xiàn)象學(xué)的論文。
那天的出行有些匆忙和隨意,,沒有提前規(guī)劃,。只因恰逢清明,老師一時興起,,便叫上了學(xué)生去郊外踏青,。正是刺槐開花的時節(jié),一陣風(fēng)吹過,,漫天花瓣飄飄灑灑,,伴著槐花香,。
“這些樹畫成工筆畫一定很好看,。” 循著木棧道前行,,一大片高聳挺拔的水杉林出現(xiàn)在眼前,。酷愛書法、繪畫的王老師,,經(jīng)常帶著學(xué)生出游寫生,太行山,、峨眉山……在中國的山山水水留下足跡,。
天色漸晚,一行人走到了植物園深處的退谷,,谷旁有座古剎,。再往溝谷深處,,可下到亂石嶙峋的溝底,兩側(cè)茂林修竹,,安謐清靜。
吳悅覺得自己好像第一次這樣靜靜地感受自然,,那晚回去,她作了一首詩:
“《游退谷歸晚》
孤燈驚朱雀,,翠竹疏掩影,。
路盡心更闊,蟲鳴人愈醒,�,!�
一次對話
思念逝者,傳承家風(fēng)
“孝順是兩個字,,要孝,,更要順�,!�
這個道理,是黃慧在父親去世后才明白的,。父親因胃癌過世,,今年是他過世后的第十個清明節(jié)。每到這個時候,,她心里就特別不好受,。
“我爸脾氣倔,我也倔,,覺得他不對的地方就要呲兒,,從來不讓著他,。”在外人眼里,,幾乎每周都回家陪父母的黃慧,,是個不折不扣的孝順女兒�,?伤睦�,,一直后悔、有愧,。
“老人很多習(xí)慣都改不過來了,,做兒女的要順著,脾氣要好,。我現(xiàn)在都順著我媽,,她也高興�,!苯衲耆吣箷r,她準(zhǔn)備給父親帶點炸帶魚和涼粉兒,。作為地地道道的老青島人,,這兩樣都是父親生前最愛。
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這樣的遺憾總會在一些兒女心里隱隱作痛,。
“媽,六十六大壽,,祝你在那邊祥和快樂,。”2月21日,,璐璐在微博上寫下了第1539封給媽媽的“信”,。
2012年6月2日,璐璐的媽媽離開人世,。10天后,,她在微博上寫了第一封“信”。截至今年4月1日,,2129天過去后,,她已經(jīng)給天堂的媽媽寫了1555封“信”,每封都以“媽”開頭,,就像媽媽還在身邊時那樣,,嘮嘮家常,說說心事,,回憶從前的美好時光,。
現(xiàn)在,,她的微博“@璐璐給媽媽的信”已有超過10萬粉絲,不再只是璐璐和媽媽說心里話的“樹洞”,,也成了萬千網(wǎng)友的心靈港灣,。評論里有人安慰鼓勵,有人感同身受,,還有人會寫下自己的故事與思念,。
“我收到的評論和私信不計其數(shù),好多都是親人或朋友去世過不去心里那道坎兒,,還有表示自己以后要多孝順父母的,。能讓大家更珍惜母親,珍惜身邊人,,我挺欣慰的,。”璐璐告訴本報,,自己和媽媽之間沒有什么感天動地的故事,,彼此也會有不解和爭吵�,!坝袝r候不是父母不理解你,,而是你沒有給他們機會。他們只是你手機背面的那兩個人,,而你卻是他們的全世界,�,!�
生命也許很長,相處卻可能很短。
劉海洋的姨父曾是吉林四平電視臺的主任播音員,�,!八穆曇籼貏e好聽,,我小學(xué)就跟著他學(xué)習(xí)播音,,參加演講比賽�,!眲⒑Q笥浀�,,每次自己比賽前,姨父都像要上戰(zhàn)場似的,,一字一句幫他琢磨講稿,,設(shè)計動作,練習(xí),、糾正的次數(shù)更是不下百遍,。“既然是比賽,,就是要爭第一,。爭第一要有態(tài)度,,更要有努力�,!�
“爭第一的勁兒”深深影響著劉海洋,。小學(xué)六年級時,他就在人民大會堂發(fā)表演講,;高考自主招生時,,他以面試滿分的成績,考入中國傳媒大學(xué)廣播電視新聞學(xué)專業(yè),。劉海洋是姨父的驕傲,,而他的夢想是成為像姨父那樣的播音員。
誰料,,在劉海洋大三最后一門期末考試的時候,,姨父因肺癌離開人世。
“姨父是全家的頂梁柱,,沒有姨父,,就不會有我的現(xiàn)在�,!苯衲昵迕�,,在加拿大讀研究生的他不能回家掃墓。劉海洋決定,,帶著姨父生前愛不釋手的單反相機,出去拍櫻花和大海,,暑假回國時把照片放在墓前,。
一種紀(jì)念
祭奠英烈,不忘初心
春日漸深,,南京氣溫稍有回暖,,松柏蒼翠,雨花臺烈士陵園里來了26名“95后”大學(xué)生,。
這群大學(xué)生是南京林業(yè)大學(xué)水杉劇社成員,,此行是來參觀學(xué)習(xí)烈士事跡。清明節(jié)當(dāng)天,,他們將在雨花臺演出情景劇《熱血初心雨花魂》,,該劇以惲代英、孫津川,、李耘生,、郭綱琳四位英烈的故事為原型,講述他們?yōu)楦锩鼟侇^顱,、灑熱血的故事,。
這一次演出的特殊之處在于,,當(dāng)天會有一群特殊觀眾前來——英烈們的后代家屬。
“惲代英烈士說過,,未來的年輕人不一定能理解我們走過的這條崎嶇艱難的道路,,但我們吃了苦中苦,才能讓他們享受福中福,。排練的過程中,,我也漸漸明白他為何能‘舍小我,為大家’,�,!眲⑿掠晔且幻笠恍律趧±锇缪輴链⒘沂�,。他在手機相冊里保存了惲代英的照片,,還通讀了這位烈士生前寫過的詩歌和文章。
“清明節(jié)是一個節(jié)日,,同樣也是一個莊重的儀式,,可以讓孩子們銘記歷史,反思過去,�,!卑仃攀撬紕∩绲闹笇�(dǎo)老師,也是此劇的編劇兼導(dǎo)演,�,!扒疤觳逝艜r,一位老教授說,,沒想到20歲出頭的大學(xué)生能將英雄戰(zhàn)士的形象刻畫得這么深刻,!”
對有些家屬來說,烈士不只是個崇高的詞匯,,還是曾經(jīng)山盟海誓的愛人,。
“但愿他還活著。當(dāng)我們相見時,,我會把《守望南�,!x開王偉的日子》這本書送給他;當(dāng)他讀到這本書的時候,,知道我一直在等他,,等他回到我們的家……”
2001年4月1日,一架美軍偵察機侵犯我南海領(lǐng)空,,我軍隨后派出兩架飛機跟蹤攔截,。突然,美軍飛機撞向我殲-8Ⅱ戰(zhàn)機,,33歲的飛行員王偉再也沒有返航,,以身殉國,。
此后的漫長歲月里,妻子阮國琴把對丈夫的無盡思念寫成了一本書,。時光不負(fù)人,,這位堅強的女性已獨自把兒子撫養(yǎng)成人,兒子繼承父親遺志,,成了一名海軍軍官,。
“此生唯有飛行和你左右我。你能給我最大的幸福和快樂,,飛行也能,。我愛飛行事業(yè),同樣愛你,�,!痹�(jīng),王偉在成為海軍航空兵后,,在信里這樣向妻子傾訴衷腸,。帶著這份愛,她始終知足,。
17年前,,阮國琴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王偉會回來的,我會等他回來,�,!�
17年后,她把想對丈夫說的話寫成了歌詞《等你回家》——“記得那年春暖花爛漫/你匆匆離家沒顧上給我說再見/都說你還在南海的云濤中飛翔/那漫漫的航程總有一天會飛回家園……等你回家,,是所有中華兒女的祈盼,,是所有中華兒女的期盼!”
回家,,是英烈最好的歸宿。
3月28日,,遼寧沈陽,,中國空軍專機護送著第五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到祖國。從2014年至今,,先后五批共569位抗美援朝志愿軍烈士遺骸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安葬,。英靈終歸故里,忠魂得以安息,。
習(xí)近平總書記曾說:“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一場儀式
祭祖懷先,,貴在其心
每年清明,,何海燕都會從廣東佛山回到家鄉(xiāng)廣西玉林陸川縣,陪家人一起“拜山”,。嶺南地區(qū)的墓園多在山上,,故此,給祖先掃墓也稱作“拜山”,。
從她記事起,,清明拜山是家里 “第二大熱鬧隆重”的儀式,僅次于春節(jié)祭拜祠堂,。清明這天,,整個何家宗族100多人從鄰近村莊趕來,抬上一只烤乳豬,,帶上備好的食物,、香紙,走上幾里山路,,來到山頂?shù)募易迥箞@祭拜祖先,。
鋤草、擺盤,、祭酒,、掛紙燒錢、祭拜,,整個過程要持續(xù)一個上午,。
祭祀的食物非常豐富,每座墓碑前會擺上三碗米飯,、三碗粉絲,、三小杯茶、五杯酒,、三雙筷子以及一只完整的雞,。祭酒時,長輩會讓晚輩將一杯酒撒成一個“三”字,。之后,,雙手合十,面向墓碑鞠躬,。
近兩年,,由于外出打工等原因,整個宗族一起拜山的情形越來越少見,。這讓何海燕有些懷念兒時100多人同去祭祀時的熱鬧場景,。“小時候懵懵懂懂,只覺得熱鬧,,現(xiàn)在覺得這種儀式感還是很有必要的,。”
而對在美國留學(xué)的李聰來說,,連續(xù)兩年缺席清明節(jié)給奶奶掃墓的儀式,,讓她內(nèi)心有些愧疚。網(wǎng)上祭奠成為一種新選擇,。去年清明節(jié),,李聰就在朋友圈發(fā)了一首奶奶生前最愛聽的京劇《貴妃醉酒》,并留下這樣的文字:“來了曾經(jīng)最想去的地方,,卻不能親口告訴您,,好遺憾,您在那邊還好嗎,?我時常想您,,很想很想�,!�
清明祭掃,,是中國人對先人特殊的緬懷方式。北京師范大學(xué)民俗學(xué)教授蕭放告訴本報,,這種方式與中國人特別強調(diào)“倫理性”的內(nèi)涵有關(guān),。“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所以能傳承延綿幾千年,,離不開中國人重視歷史感和慎終追遠(yuǎn)的文化傳統(tǒng),。”
時代變遷,,祭祀方式也有所變化,。除了網(wǎng)上掃墓,近幾年,,不少地方還出現(xiàn)家庭追思會等新的祭祀方式,。
2014年清明前夕,一位70歲的老人一大早便從重慶渝中區(qū)安樂堂的骨灰存放處,,取出父親的骨灰盒,,默哀、鞠躬,、獻(xiàn)花。他是臺兒莊大戰(zhàn)中“獨目虎將”李宗岱的兒子李大淮,。當(dāng)天,,這里舉行了一場大型家庭追思會。
“在祖先亡靈面前,表達(dá)對他們的追思和懷念時,,其實是在和歷史對話,,也是一種感恩。這種和亡人交流的觀念,,合乎倫理德性,,合乎當(dāng)下時代�,!笔挿耪f道,。
蕭放覺得,任何民俗文化的傳承,,最根本之處在于心意和精神的傳承,。外在形式可以變化,但其內(nèi)核——感恩之心,、禮敬之心,、倫理之心——是不能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