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門坡,窮窩窩,,一年才收一撮撮,,娶個媳婦要挪窩,;巖門坡,,幸福窩,,南來北往游客多,,旅游連出金銀窩,。”貴州省遵義市余慶縣紅渡村村民念起的兩句順口溜,,見證了這個昔日貧困村的轉變,。
“建檔立卡貧困戶89戶,脫貧52戶,,貧困發(fā)生率從29%下降到2.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不足3000元增加到9905元�,!贝逯茏渔脤Υ迩榱巳缰刚�,。
56歲的村民陳仕國最直觀的感受是,村子變漂亮了,,外面來的游客越來越多了;種了幾十年的稻米,,以前每斤1元還愁銷路,,現在,在家門口就能賣出5元/斤的價格,。30歲的鐘艷最歡喜的則是再也不用出門打工了,,在家就能掙錢。
短短幾年間,,這個村發(fā)生了什么,?
紅渡村旅游資源豐富。境內有紅軍搶渡烏江戰(zhàn)斗遺址回龍渡,,幽深奇崛的巖門大洞以及貴州十大梯田之一的紅渡梯田,。但是,,交通閉塞,以往這些景觀“困在深山人未識”,。村民們守著幾分薄田,,入不敷出,大都選擇外出打工,。
美麗的景色就這樣滯留深山,,村民打工回來新蓋了房屋,卻大多閑置,,拋荒的土地也越來越多……這些資源,,能否盤活?
2014年,,縣里引進了一家公司,,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首先面臨問題是:以往傳統(tǒng)“農家樂”式鄉(xiāng)村游,,游客摘摘果蔬,、吃吃飯,當天就走了,,怎樣將城里的游客留下,?
當地政府與這家公司一起,為紅渡村設計出了“旅居農家”模式,。不僅租賃村民閑置的田地,,設計成創(chuàng)意農業(yè)景觀,還租賃村民閑置的房屋,,統(tǒng)一標準改造成客棧,。同時,開發(fā)推豆腐,、打糍粑等民俗游,,提升村內紅色景點旅游體驗。
政府統(tǒng)籌,,社會參與,,紅渡村對村內道路、庭院,、廁所等進行了改造,。步入其中,道路干凈開闊,。穿過一條兩米寬,、綿延數百米的木質棧道,一座座統(tǒng)一外觀設計的旅居院落呈現眼前,。
村民鐘艷穿著白襯衫,、深色褲子的職業(yè)套裝,,在幾個院落間來回忙活。她現在有個新身份:8家院落的客服主管,。
她家的客棧叫“秋白居”,,是一棟3層樓房。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2013年前,,她與丈夫遠赴福建打工,倆人一年收入十余萬元,。但是,,孩子留給老人帶,成了留守兒童,。2014年,,村里告訴她,她家的房子可以改造成客棧,。
鐘艷將一樓留給自家住,,二樓、三樓閑置的12間房租出去,,每年租金8090元,。“交出去時是水泥毛坯房,,政府免費幫忙裝修好,,還將外立面、整個院落進行了改造,�,!辩娖G比畫著,笑容滿面,。
“關鍵是錢也掙了,,家里的老人孩子也照顧到了�,!爆F在,,鐘艷在這家公司上班有工資,加上平時給游客做早餐,、賣土特產的收入,,1年也能掙十多萬元,。
像這樣的客棧式院落,,全村有18戶、108間房,。
7月22日,,來自貴陽市區(qū)的30多名游客,,組團來到紅渡村游玩。喝到了親手磨的豆?jié){,,住在村民家,,與鄉(xiāng)親同吃同住,還能去田里摘菜,,75歲的付念典感慨:“就像回到了小時候,!”當天,他們還準備去參觀紅軍強渡烏江指揮部遺址,,參與“搶渡烏江”實戰(zhàn)模擬體驗,。
站在木棧道上,對面的山坡上,,大片的梯田錯落有致,,用彩色水稻種出的五角星圖案引人注目,另一邊,,是一個大大的“腳印”,。游客們紛紛借景留影�,!拔褰切桥c大腳印代表紅軍在這里留下的紅色印記,,也提醒我們,要繼續(xù)腳踏實地地干,�,!贝逯茏渔谜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