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微信讀書被判侵犯用戶隱私 “流量變現(xiàn)”的邊界在哪里
或許很多用戶都沒想到,,一款在線閱讀軟件居然肆無忌憚地侵蝕自己的隱私信息,。近日,北京互聯(lián)網(wǎng)法院一審宣判認定,,在微信讀書中,,微信好友之間的讀書信息默認開放,構成對原告?zhèn)人信息權益的侵害,。同時,,微信讀書中的信息組合與人格利益較為密切,微信讀書遷移微信好友關系,、默認向未關注的微信好友公開讀書信息等,,存在較高的侵害用戶隱私的風險,而該案中微信讀書沒有征得原告有效的同意,,構成對原告?zhèn)人信息權益的侵害,。針對判決,騰訊回應稱,,我們尊重法院判決,,保障用戶信息安全是微信讀書一直堅守的首要原則。
作為騰訊近年來主推的一款新應用,,憑借微信本身的龐大用戶基數(shù),截止去年10月底,,微信讀書注冊用戶數(shù)2.1億,,日活躍用戶超過500萬。而如此多用戶選擇使用微信讀書,,也是基于對于騰訊及微信產(chǎn)品的信賴,。但法院對微信讀書的審理結果表明,微信讀書有負用戶的這份信任,,將本屬于個人隱私的讀書信息擅自公開,,也就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不打招呼而取之。
更需要警惕的是,,當前部分企業(yè)以大數(shù)據(jù)獲取商業(yè)利益的做法,,完全可以通過無限制瀏覽微信讀書用戶的閱讀記錄,,從而形成對其個人愛好以及其他信息的搜集,并演化為某種精密“算法”,,也就為后續(xù)將這些信息用于各種基于商業(yè)目的的應用打下伏筆,,甚至還可能將此類個人信息打包層層轉售,導致用戶信息在地下交易市場的“裸奔”,。
就此推論,,如果一位微信讀書的用戶總是接到莫名其妙的推銷電話,在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自己的信息出現(xiàn)在某個小廣告上,,恐怕都與微信讀書將其隱私信息晾曬于無防護的“公開”狀態(tài)之中有關,。
騰訊此舉顯然是濫用微信讀書乃至整個微信用戶群體的個人信息及社交鏈。尤其反諷的是,,在用戶并不知情的情況下,,微信讀書用戶的微信好友關系被隨意遷移,這一做法恰恰與微信之前起訴其他友商“盜用”微信數(shù)據(jù)的案例形成鮮明對比,。微信在該訴訟中聲稱,,友商違反誠信原則超范圍和違規(guī)使用來源于微信/QQ的用戶頭像、昵稱等數(shù)據(jù),。如今,,微信讀書的所作所為,與騰訊口口聲聲所反對的又有什么區(qū)別,?
由此可以說,,微信讀書雖然輸了官司,但公眾更深層次的隱憂在于,,號稱國民級應用的微信,,如果被騰訊今日未經(jīng)用戶允許用于微信讀書的商用,明天連招呼都不打就開放給另一個自家應用或者合作企業(yè),,騰訊十億用戶每天產(chǎn)生的海量信息數(shù)據(jù)也就成為被盜采的金礦,。換言之,你我在微信上的各類個人信息,,以及日常發(fā)布的一點一滴信息,,都可能成為被售賣的商品,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從而嚴重侵犯到用戶的個人信息乃至財產(chǎn)等安全,。
因此,作為一家社交巨頭,,騰訊應以此為戒,。該判決留給騰訊的有三大教訓。第一,莫當用戶可欺,,當用戶發(fā)現(xiàn)自己的隱私信息被濫用,,就會有較真的人勇于維權,我國日趨完善的司法體系也會做出及時回應,。
第二,,體量越大責任越大,騰訊不能有“店大欺客”的傲慢心態(tài),,對于用戶隱私數(shù)據(jù)保護要拿出更多整改誠意,,不能再犯同樣的違法之舉。
第三,,采取雙重標準的企業(yè)只會失去公信力,。騰訊不能一方面以其他企業(yè)使用微信用戶信息為由加以起訴,另一方面則做出更為嚴重的侵犯隱私之舉,。
也因此,,對于騰訊的回應,有關部門和公眾不妨拭目以待,,看未來騰訊是否能真正做到保障用戶信息安全,。否則,用戶的集體用腳投票和有關部門的嚴懲必將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