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主流電影不斷刷新觀眾期待,。從前幾年的《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到去年的《流浪地球》《烈火英雄》及《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中國機長》,,這些作品不但在票房上屢破紀錄,,更在社會話題和口碑上掀起熱度。這意味著主流電影日漸成熟——不僅成功探索出家國主題多樣化表達的藝術路徑,,且在藝術與商業(yè)間做到了平衡,。
家國敘事是中國電影的傳統(tǒng)
在中國文化中,家國觀念向來是重要內容,。電影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書寫方式,,也記錄了這一刻入中國人骨子里的文化烙印。中國早期電影先鋒者借鑒傳統(tǒng)民族文化,,堅持“寓教于樂”的理念,,從民族文化中汲取素材與靈感,逐漸探索出“家國敘事”的策略,,成就了中國電影優(yōu)良的創(chuàng)作傳統(tǒng),。
家國觀念是中國主流電影的原生基因,承襲中國文化中“家國一體化”的理念,,在不同時代中呈現(xiàn)出迥異的風貌,。
中國電影誕生初期,形成了民族寓言下的“家國同構”理念,。20世紀30年代,,“新興電影運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民族歷史的大起大落與個人命運的悲歡離合,,是20世紀以來中國民眾的親身體驗與切膚之痛。一向以敘事見長的中國電影,,在社會,、時代、民族、階級等觀念的影響下,家國觀念在電影中的敘述與呈現(xiàn)不斷成熟,,留存下20世紀以來中國的民族文化與集體記憶,。
新中國成立后,“家國敘事”發(fā)展為政治圖景下“國顯家隱”的范式,。在改革開放解放思想的浪潮中,家國題材電影形成歷史反思與詩意的人性化“家顯國隱”書寫模式。在新世紀互聯(lián)網語境以及資本市場的影響下,,家國觀念作為主流電影的宏觀敘事主題,依然是一條主線,。隨著新時代人們對電影需求的變化,,主流電影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表達主題的范式,家國觀念也成為一個重要的載體,。這是新形勢下家國觀念依然是主流電影永恒主題的印證,。
借助生活化的中國故事與觀眾共情
經過這些年的發(fā)展,,家國觀念在主流電影中的表現(xiàn)方式在不斷創(chuàng)新,呆板說教式的內容生產逐漸被多樣化的選題表達替代,,混沌的模式化表達日益走向個體豐富性的表達,。更重要的是,宏大敘事的視角轉向了關注個體的微觀視角,。
由于這種視角的轉變,,家國觀念在主流電影中的呈現(xiàn)不再是碩大無朋的符號,而是化入普通人生命和生活的認知,,這讓家國觀念的呈現(xiàn)在藝術處理中達到了更好的平衡,。同時,以微觀表達宏觀的方式,,不僅沒有損益宏觀敘述的大主題,,反而達到了“以小見大”的目的。
《我不是藥神》《紅海行動》《烈火英雄》等不斷創(chuàng)造現(xiàn)象級票房奇跡,,去年國慶檔的《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也引發(fā)觀影熱潮,。這些電影中家國觀念的表達都呈現(xiàn)出這樣的趨勢。
相比之下,,從前的主流電影大多宣教色彩濃重,,聚焦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敘述方式也偏向模式化,,家國觀念的表達往往以說教口吻和臉譜化表達為主,。
2009年后,主流電影一改以往“宣傳片”的面貌,,減少了死板說教,,更注重影片故事情節(jié)的表現(xiàn),人物塑造更加細膩真實,。比如,,《紅海行動》以“也門撤僑”為故事原型,表現(xiàn)中國軍人的風采,,緊張刺激的類型化事件帶來了新鮮的觀影感受,。這其中,對于家國觀念的表達是從大視野到小視野的轉變,。
波瀾壯闊的時代是由千萬個普通人共同締造的,,家國情懷不是一種空洞的政治口號,而是在無數(shù)普通人生活和內心生發(fā)出來的,。電影鏡頭的視角轉換正是這種時代覺醒的體現(xiàn),。在《我不是藥神》中,一切指向家國情懷的表達,,都由看似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來展現(xiàn),。
又如,,在去年的國慶檔電影中,人們看到了力挽狂瀾創(chuàng)造生命奇跡的中國機長,、挑戰(zhàn)珠峰的攀登者,,也了解了隱藏在歷史深處的那段還沒開始就畫上句號的動人戀情;人們多次領略過開國大典的宏偉壯闊,,卻是頭一回看到為了升旗裝置,,老百姓與技術人員共克難關的動人情節(jié)。在不同領域的個體視角中,,整個時代變得更加立體,,每個個體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在自己的領域詮釋真正的家國情懷,。
這些真實而瑣碎的表達,,取代了以往“英雄傳奇”式的“大情懷”,代之以普通人的“小情懷”和充滿生活氣息的中國故事,,追求與觀眾的共情共感,。這種共同構筑的家國觀念,真正打在了觀眾的心弦上,。
近年來,,主流電影家國觀念呈現(xiàn)方式的改變與其敘事方式的顯著變化密不可分�,!都t海行動》等影片借鑒好萊塢塑造英雄的模式,,將英雄個體與先進強大的現(xiàn)代軍事意象整合到國家崛起的宏觀主線中,一改傳統(tǒng)的敘事思路,。
去年國慶檔的獻禮片則巧妙地將宏大敘事化為個人化的個體敘事,,聚焦真實事件中的平凡人物�,!吨袊鴻C長》是典型的災難片,雖然源自真人真事,,但并不過分夸大驚險和災難元素,,而是把更多的鏡頭聚焦于機組人員面臨危難時的職業(yè)操守,淡化個人英雄主義,,突出集體的力量,。
家國觀念在細節(jié)中春風化雨般呈現(xiàn)出來
由于近幾年的主流電影把鏡頭更多地聚焦在普通人身上,隨之而來的是不斷豐富的細節(jié)展現(xiàn),,這也有利于促進情節(jié)的發(fā)酵,,讓觀眾情緒隨故事和人物流轉,依靠故事本身打動觀眾,,傳達隱于故事情節(jié)背后的家國觀念,。
電影跟小說的共同點在于,,一旦故事通過細節(jié)發(fā)酵,就不再被動地成為創(chuàng)作者的敘述工具,,而是主動地構建一個世界,,把故事講給觀眾聽,家國觀念在充滿細節(jié)的故事中春風化雨般呈現(xiàn)出來,,勾連起觀眾的情緒,,喚起民族更深的記憶。
影片中人物的立體化也有賴于豐富的細節(jié),。因為細節(jié)沒有指向性,,而情節(jié)有指向性,情節(jié)是故事順著這條路往哪兒走,,但細節(jié)是散發(fā)的,。如果找到特別豐富的細節(jié)附著于人物身上,故事和人物就立起來了,,可以自己發(fā)酵了,。
影片中自己發(fā)酵的故事是深度連接觀眾的價值點,可以觸發(fā)許多影片之外的可能,。
《我不是藥神》的故事都以小人物的生活小細節(jié)來推動,,許多細節(jié)雖然不是人人都經歷或者旁觀過,但一看就十分切近,,是真真實實的現(xiàn)實生活場景,。所有的人物一步步往前走,一步步撥開迷霧,、走到了更為深遠的地方,,而影片的主題也隨之凸顯,這正是符合小人物步調的節(jié)奏,。
觀眾為《我不是藥神》中的救人“商販”落淚,,為《紅海行動》中護衛(wèi)中國公民安全回家的英雄落淚,為英勇的中國機長和攀登者落淚,,也為離自己最近的英雄——消防員落淚,。盡管很多人沒有經歷過火災,但是《烈火英雄》中的親情,、愛情,、兄弟情、戰(zhàn)友情等感情線卻極具感染力,。影片展現(xiàn)了社會責任感,、集體榮譽感等家國情懷,卻沒有用程式化的表達,,而是通過緊緊貼近普通人生活的細節(jié)來展現(xiàn),讓人一看就有熟悉感,、親切感,。
這些細節(jié)的處理和發(fā)酵,引發(fā)無數(shù)觀眾潸然淚下,,并在這種情緒中真切感受到家國情懷,。可見,,細節(jié)對觀眾的觸發(fā)是極為重要的,。無論觀眾是否經歷過類似情景,一旦細節(jié)足夠豐富,,整個故事和人物就能立起來,,就可以讓主流電影宏大的家國觀念表達變得不那么遙遠空洞,而是更深入人心,、形成持久的情緒共鳴和記憶,。
因為觀眾可以自己通過聯(lián)想去補足故事線。每個觀眾的視角不同,,又恰恰是圍繞影片所設置的核心主題——家國觀念進行的多角度散發(fā),。由此,達到了讓影片中潛藏的家國觀念潤物細無聲地喚醒每個中國人骨子里家國觀念的目的,。圍繞故事的核心,,每個人都被觸發(fā)了新的故事,由此被影片背后的家國主題所感染,,形成新的深刻記憶,。這就是細節(jié)的力量。
總之,,作為主流電影永恒的主題,,家國觀念是每一個小人物的大背景,也是每一次大事件中的“小支撐”,。如何將家國觀念潛移默化地在情感連接中傳達,,從而引起觀眾共鳴?“大題材中的小切口”將是未來值得繼續(xù)探索的路徑,,視角的轉換和細節(jié)的豐富則是可供挖掘的無盡資源,。
(作者:薛曉路,,系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編劇,、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