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只小蛙為何養(yǎng)出了焦慮,?
你的蛙會自己吃飯,、旅行,、讀書,、寫字,、睡覺,,出去旅行還會帶回來土特產(chǎn),寄回來明信片,。你所要做的和你所能做的就只是隔三個小時收收四葉草,,換到的收入去買一些食物和裝備給蛙仔。這些日子火遍朋友圈的《旅行青蛙》可以說是再佛系不過的小游戲了,,可這才火了沒幾天,,似乎就有些變味兒了。
原本這游戲沒有什么競技性,,玩家并不需要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就能讓游戲繼續(xù)下去,,人生與蛙生都可以歲月靜好�,?善性S多人接受不了這份平靜和美好,,于是有人研發(fā)了不少“捷徑”。比如,,你可以下載能直接開掛的漢化版本,,自帶好多道具,讓你家蛙有更好的食物,、更好的旅行裝備,。你也可以通過修改手機時間,來加速四葉草的成熟,,多收割幾茬兒,。這些都嫌麻煩的話,你干脆直接花錢買道具,。
這個游戲本身的確是佛系的,,但自從到了我們的朋友圈之后就不再佛系了,。應該說這個游戲在中國瞬間火爆并不完全是因為它的佛系屬性,而是被許多人當作一種社交需求,,“朋友圈里都在曬自己的蛙仔,,我要不養(yǎng)一個簡直沒法兒和大家聊天了�,!鼻皫滋齑蠹疫都在曬“跳一跳”的成績,,現(xiàn)在張口閉口說的又都是自家的“蛙”,看來能曬在朋友圈的游戲才是一款有競爭力的游戲,。
這樣一個曬火的游戲,,后期參與時當然要有足夠在朋友圈曬一曬的資本。因此我們就需要更多的四葉草,、更好的裝備,,以期有可能換回更多可以曬的畫面,。我們沒有耐心去等待那種不期然的美好,,想要的只是“在我的朋友圈里最好”,于是就有了外掛,、有了偷時間的辦法,。當你一廂情愿地投入這么多之后,其實依然不能掌握你的這只青蛙什么時候做什么,,什么時候離開,,什么時候回來,就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被辜負的心態(tài),,不由得就會焦慮,,慢慢地就與這個游戲的主旨背道而馳。其實,,這不過就是一款游戲,,玩游戲就應該用玩的心態(tài)來對待,把我們平時在社交生活中的種種羈絆和焦慮都放下,,放松自己,,而不是為了成為朋友圈最強。
因為要以一顆慈母心去對待自己的蛙仔,,有人認為通過這個游戲也能測試出玩家的生育意愿,。其實,對于中國玩家來說,,這更像是一款“養(yǎng)娃測試器”,。它可以測試出你如何對待孩子的成長,是彼此陪伴還是努力將自家的孩子養(yǎng)成那種“別人家的孩子”,。如果孩子不能達到自己期待的模樣,,不能讓自己在朋友圈里曬一曬,,是不是就會問自己付出那么多為什么沒有回報?要是養(yǎng)只虛擬小蛙都能養(yǎng)得這么焦慮,,建議你應該問問自己適不適合真的去養(yǎng)娃,,畢竟養(yǎng)一個真實的孩子要付出得更多,得到的可能更少,。